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宗教类废墟建筑的价值分析 ——以山西八台子圣母堂废墟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0 05:53
  八台子圣母堂建于1876年,该废墟遗址是山西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遗迹,位于山西省左云县三屯乡八台子村北部,北与内蒙古南部地区接壤,明长城废墟位于八台子圣母堂百米之处。在中国领土上,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西方宗教建筑的遗迹,是很少见的。本文以发掘宗教类废墟建筑的价值为目的,以八台子圣母堂废墟为研究对象,整理了八台子圣母堂废墟的基础资料、详细绘制了建筑图纸、收集大量影像资料,并且从八台圣母堂废墟的建筑历史价值、建筑文化价值、建筑美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宗教类废墟建筑是可以再发挥价值的,可以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宗教类废墟建筑的价值分析 ——以山西八台子圣母堂废墟为例


论文框架

地理位置,丝绸之路,草原,阴山


第2章八台子圣母堂基础资料5第2章八台子圣母堂基础资料2.1基本介绍八台子圣母堂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荒废,于文革后期被拆毁成为废墟。该教堂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三屯乡八台子村北部,北为明长城遗址,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6]。(图2-1)教堂所在之处是中国古代蒙汉的交界带,属于阴山山脉。阴山山脉是蒙汉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一条古老的通道——草原丝路的东西交通干线[7]82-88。波斯人等西域人在这条阴山大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天主教、佛教等也沿着这条草原丝路①一路传播开来。图2-1八台子圣母堂地理位置①“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后续考古学家等诸多领域的学者逐渐发掘,按照交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属于陆上丝路的一支开辟最早(图2-7)。草原丝绸之路可分为三个部分,阴山道:由关内京畿北上塞上大同云中或中受降域;参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鹘、突厥牙帐哈尔和林;西段:由哈尔和林往西经阿尔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横跨亚欧大陆[19]35-40。山西北部大同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是东段的阴山道。

线路图,长城


第2章八台子圣母堂基础资料6八台子圣母堂教堂所在的左云县,是蒙古族南下和东西外域往来的必经之路,在战争时期驻兵屯堡,和平年代商贾云集连通中西,这就形成了左云城的几个明显特征:荣衰更迭频繁;边堡屯寨众多;商铺林立;佛寺庙庵遍布。①八台子圣母堂遗址北侧的左云长城,总长约43公里,长城边墙的烽火台(腹外火路墩)因此处排行第八,所在村因此得名八台子村,圣母堂随之命名为八台子圣母堂。八台子圣母堂在长城以南百米之处,据宁鲁堡仅五里。宁鲁堡靠近长城为边塞驻守要地,辖敦台十八座,接火敦十一座,长城十一里三分,其管辖范围包括八台子村内长城。宁鲁堡西北五里为宁鲁堡马市楼,是明朝与蒙古通商的旧址。(图2-2)图2-2左云长城与八台子圣母堂图2-3蒙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是历朝历代丝路汇聚的中心,而左云城因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这条丝路的关口要道。(图2-3)①赵洪.政协左云县委员会.左云文史资料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匾额文化长盛不衰原因探析——以洛阳匾额为探讨对象[J]. 张留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2]归属的轮廓——双坡屋顶的结构概念设计策略[J]. 孟宪川.  建筑技艺. 2018(07)
[3]价值、阐释与真实:五龙庙环境整治项目思考[J]. 郭龙.  世界建筑. 2017(08)
[4]从西式基督教到中式基督教风格——在中国推进本土文化适应中的建筑手段,1919-1939[J]. 高曼士,崔金泽.  建筑史. 2016(02)
[5]有龙则灵——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批判性复盘”[J]. 周榕.  建筑学报. 2016(08)
[6]中国古代植物纹样的象征性[J]. 孙晔.  服装学报. 2016(02)
[7]跨文化融合:中国近代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J]. 李丕宇.  西夏研究. 2014(01)
[8]二战后欧洲古城的重建之德累斯顿篇[J]. 丁丁,佚名.  建筑与文化. 2012(07)
[9]再议废墟重建——评《纪念圣母教堂——德累斯顿的和解象征》[J]. 付涌.  时代建筑. 2010(06)
[10]从基督教文化特征看哥特式教堂建筑[J]. 黄春华,李静.  建筑. 2010(03)

硕士论文
[1]山西近代天主教堂研究[D]. 庞昊.太原理工大学 2010
[2]山西近代天主教堂研究之北境教区[D]. 马骥.太原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46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46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