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严寒地区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强化地温平衡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17:56
  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稳定的特点。针对严寒地区冬季建筑负荷大,使用传统能源供暖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实现季节供能。土壤源热泵作为一种可以实现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的新型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哈尔滨地区季节温度差异比较大,导致对土壤温度的采补达不到平衡,会造成土壤温度场的热失衡,长此以往不利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为实现土壤温度场的采补平衡,提出了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地区某供暖示范工程,借助Meteonorm获取哈尔滨地区的典型气象数据,通过优化地温动态变化参数,利用TRNSYS搭建建筑负荷模型与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对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采补平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TRNSYS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负荷需求时间等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将供暖时间设置为10月20日—4月15日,供冷时间:6月10日—8月20日,其他时间为过渡期。通过模拟得出建筑冬季最大热负荷为317.43kW,夏季最大冷负荷为152.69kW,最大负荷比(冬:夏)为2.08:1,累计负荷比(冬:夏)为5.96... 

【文章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严寒地区太阳能耦合土壤源热泵强化地温平衡特性研究


009—2018年全球地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

地热,装机容量,地热能,国家


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TOP5国家如图1-2所示。图1-2全球地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TOP5国家根据《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仅为10万平方米,到2004年为76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以189.25万平方米的增长速度发展。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提出与完善,近些年我国采用地热能对建筑供能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2004年我国采用地热能的建筑仅为767万平方米,而2017年已经达到50000万平方米,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以3787.15万平方米的速度进行增长,是2000年至2004年增长速度的20倍。2000-2018年中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如图1-3所示。水热型地热能供暖是我国建筑供暖中利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据统计,2000年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为1100万平方米,至2018年达到16500万平方米,提高了15倍。这说明水热型地热能的发展正处于稳定上升阶段。中国利用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如图1-4所示。图1-32000-2018年中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

地热,建筑面积,浅层,地热能


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TOP5国家如图1-2所示。图1-2全球地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TOP5国家根据《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仅为10万平方米,到2004年为76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以189.25万平方米的增长速度发展。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提出与完善,近些年我国采用地热能对建筑供能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2004年我国采用地热能的建筑仅为767万平方米,而2017年已经达到50000万平方米,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以3787.15万平方米的速度进行增长,是2000年至2004年增长速度的20倍。2000-2018年中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如图1-3所示。水热型地热能供暖是我国建筑供暖中利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据统计,2000年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为1100万平方米,至2018年达到16500万平方米,提高了15倍。这说明水热型地热能的发展正处于稳定上升阶段。中国利用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如图1-4所示。图1-32000-2018年中国利用浅层地热供暖供冷建筑面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严寒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动平衡运行特性研究[J]. 许国锋,翟龙涛,李杰,刘逸,肖培尧,熊雪,郑大宇.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09)
[2]光伏耦合太阳能水处理系统降解对氯苯酚和亚甲基蓝[J]. 胡润芝,金延超,黄群武,王一平.  太阳能学报. 2019(06)
[3]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J]. 王转转,欧成华,王红印,靳平平,李丹,张玉萍.  水利水电技术. 2019(06)
[4]我国能源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J]. 方圆,张万益,曹佳文,朱龙伟.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04)
[5]基于AHP探针法的土壤源热泵现场热响应试验研究[J]. 石凯波,王景刚,鲍玲玲,侯松宝,曹辉,李玲.  可再生能源. 2017(08)
[6]基于薄膜退火的MoS2/SiO2/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提高[J]. 许贺菊,张彬,张瑜,丛日东,于威.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3)
[7]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吸排热量比对换热区温度场影响研究[J]. 王洋,孙婉,高世轩,王小清.  可再生能源. 2016(09)
[8]我国太阳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对策研究[J]. 祁英香,潘进军,申彦波,孙逸涵,陈添亮.  阅江学刊. 2016(03)
[9]土壤源热泵系统土壤热平衡的评价方法研究[J]. 吕超,郑茂余.  制冷学报. 2016(03)
[10]光伏发电系统中能效最优倾角的计算方法研究[J]. 杨帆,程坦.  科技通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 彭远新.南京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能量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D]. 朱洪新.山东建筑大学 2016
[2]基于溶液除湿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空调系统研究[D]. 蔡新国.山东建筑大学 2015
[3]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研究[D]. 王天宁.吉林建筑大学 2014
[4]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区适应性评价[D]. 周钦涛.青岛理工大学 2011
[5]动态热负荷下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韩伟.大连理工大学 2011
[6]严寒地区低能耗建筑热工特性及供暖系统研究[D]. 黄硕.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7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67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