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窑居的空间方位观研究 ——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1 17:50
地坑窑居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传统民居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中华文明最为古老的居住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和思想智慧。其中,方位观念与建筑布局关系密切。方位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自然环境观念与人文观念相结合相适应的载体,同时包含着传统社会空间秩序的逻辑,方位观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境内,村落内地坑窑院数量庞多,并且村落格局、人文风貌、历史建筑等保留情况较好,是一座现状保留较为完好、空间结构完整的自然村落。它对于我国传统方位观念的研究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传统民居的空间方位观为研究视角,以三原县柏社村的村落空间及地坑窑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从自然物理环境与传统文化观念两方面同时进行分析,按照由大到小的空间层次划分,系统地梳理柏社村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构成的影响因素及逻辑。本文希望对柏社村地坑窑居的空间构成及方位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揭示空间方位观与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发掘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居住水平与乡村风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的研...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立竿测影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天中央,象征着统治一切的帝王中心,其与秦长城和渭水三位一体确立了帝星、北斗星与银河的相对位置,这是从天体的文化内涵去定位。总而言之,方位与人居环境关系密切,出于对建筑定位的需求,人们得以根据天文地理知识进行空间的组织。自然地,早期的定位系统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方位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寻找自身的位置。图2.2秦咸阳布局与天体对位关系图片来源:陈春红.古代建筑与天文学[D].天津:天津大学,2012.2.2方位观的形成认识方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表明:方位观念的诞生经历着由东、西两方位向东、西、南、北四方位的过渡[13],“东”、“西”方位的概念确立,源于人类先民对“日出”和“日落”这两个具时间属性、可调节生活作息的自然现象认知,于是,东、西两方位就被赋予了神性的原始自然崇拜情结,甚至人死之后的安葬,也以这两个方位为准绳。在不同的文化历史中,东西方位几乎都是最早被确定的方位。在英语中,“orientation”朝向一词的词根ori-源于古老的拉丁文,意为上升的太阳,动词orient表示“标定方向;使向东”,形容词oriental指“东方的”,即太阳升起的方向。同时在其他十几种语言中,代表“朝向”的词语都具[13]戴俭,邹金江.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可被视为延续了数千年的合院式民居的雏形。图2.3陕西临潼县姜寨仰韶文化聚落平面(第一期文化遗存)图片来源:《姜寨》(上).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8.中国传统方位观经历了一个由中心认识四方的过程。从半坡、姜寨等地的近圆形环濠原始聚落平面到龙山时期的类方形平面,聚落的形态演变过程呈现出由圆至方的趋势。方形聚落的出现是在“人类的空间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继发现自然形态中“数”、“正交”等具几何关系特征的规则、规律之后所产生的形态类型。”[16]圆是一种有机的、自然的、向心的形状,方则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方向感、几何性和秩序性。这一变化体现了人们对于空间方位的认知不断强化,空间四方已经确定。《周礼·天官》有“唯王建国,辨正方位”,《诗经》中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在传统礼制思想中,平正方位是规划布局时首要的事。我国先民从中心认识四方,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合起来构成中国独有的五方观。除了物理方位,身体方位也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方位。身体方位是[16]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传统村落集群智慧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例[J]. 陈静,陈赛. 城市建筑. 2018(04)
[2]甲骨文所见殷人空间观念[J]. 张兴照.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04)
[3]黄土地下的聚落——陕西省柏社地坑窑院聚落调查报告[J]. 张睿婕,周庆华. 小城镇建设. 2014(10)
[4]古代建筑“朝东”方位观起源及类型[J]. 吕衍航,张玉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5]易学视野下的建筑风水研究[J]. 董睿,李泽琛. 东岳论丛. 2008(05)
[6]零辅助能耗窑居太阳房热工设计[J]. 刘加平,杨柳. 太阳能学报. 1999(03)
[7]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J]. 秦建明,张在明,杨政. 文物. 1995(03)
博士论文
[1]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 刘磊.南京林业大学 2016
[2]古代建筑与天文学[D]. 陈春红.天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对应自然环境条件的陕陇黄土地区传统村落建造研究[D]. 刘晓卫.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柏社村地坑窑院建筑的现代应用设计及其生态低技术研究[D]. 黄瑜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D]. 梁一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4]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院民居村落传统风貌整体性调查与研究[D]. 陈力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5]柏社村地坑窑传统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张睿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D]. 瞿平山.郑州大学 2014
[7]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研究[D]. 孟应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豫西地坑窑居营造技术研究[D]. 张晓娟.郑州大学 2011
[9]在黄土地下生活与居住[D]. 李晨.西安美术学院 2011
[10]下沉式窑居村落之现状调研与发展展望[D]. 刘海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00699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立竿测影示意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天中央,象征着统治一切的帝王中心,其与秦长城和渭水三位一体确立了帝星、北斗星与银河的相对位置,这是从天体的文化内涵去定位。总而言之,方位与人居环境关系密切,出于对建筑定位的需求,人们得以根据天文地理知识进行空间的组织。自然地,早期的定位系统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方位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寻找自身的位置。图2.2秦咸阳布局与天体对位关系图片来源:陈春红.古代建筑与天文学[D].天津:天津大学,2012.2.2方位观的形成认识方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表明:方位观念的诞生经历着由东、西两方位向东、西、南、北四方位的过渡[13],“东”、“西”方位的概念确立,源于人类先民对“日出”和“日落”这两个具时间属性、可调节生活作息的自然现象认知,于是,东、西两方位就被赋予了神性的原始自然崇拜情结,甚至人死之后的安葬,也以这两个方位为准绳。在不同的文化历史中,东西方位几乎都是最早被确定的方位。在英语中,“orientation”朝向一词的词根ori-源于古老的拉丁文,意为上升的太阳,动词orient表示“标定方向;使向东”,形容词oriental指“东方的”,即太阳升起的方向。同时在其他十几种语言中,代表“朝向”的词语都具[13]戴俭,邹金江.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可被视为延续了数千年的合院式民居的雏形。图2.3陕西临潼县姜寨仰韶文化聚落平面(第一期文化遗存)图片来源:《姜寨》(上).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88.中国传统方位观经历了一个由中心认识四方的过程。从半坡、姜寨等地的近圆形环濠原始聚落平面到龙山时期的类方形平面,聚落的形态演变过程呈现出由圆至方的趋势。方形聚落的出现是在“人类的空间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继发现自然形态中“数”、“正交”等具几何关系特征的规则、规律之后所产生的形态类型。”[16]圆是一种有机的、自然的、向心的形状,方则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方向感、几何性和秩序性。这一变化体现了人们对于空间方位的认知不断强化,空间四方已经确定。《周礼·天官》有“唯王建国,辨正方位”,《诗经》中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在传统礼制思想中,平正方位是规划布局时首要的事。我国先民从中心认识四方,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合起来构成中国独有的五方观。除了物理方位,身体方位也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方位。身体方位是[16]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传统村落集群智慧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例[J]. 陈静,陈赛. 城市建筑. 2018(04)
[2]甲骨文所见殷人空间观念[J]. 张兴照.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04)
[3]黄土地下的聚落——陕西省柏社地坑窑院聚落调查报告[J]. 张睿婕,周庆华. 小城镇建设. 2014(10)
[4]古代建筑“朝东”方位观起源及类型[J]. 吕衍航,张玉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5]易学视野下的建筑风水研究[J]. 董睿,李泽琛. 东岳论丛. 2008(05)
[6]零辅助能耗窑居太阳房热工设计[J]. 刘加平,杨柳. 太阳能学报. 1999(03)
[7]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J]. 秦建明,张在明,杨政. 文物. 1995(03)
博士论文
[1]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 刘磊.南京林业大学 2016
[2]古代建筑与天文学[D]. 陈春红.天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对应自然环境条件的陕陇黄土地区传统村落建造研究[D]. 刘晓卫.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柏社村地坑窑院建筑的现代应用设计及其生态低技术研究[D]. 黄瑜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D]. 梁一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4]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院民居村落传统风貌整体性调查与研究[D]. 陈力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5]柏社村地坑窑传统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张睿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D]. 瞿平山.郑州大学 2014
[7]董志塬典型地坑聚落研究[D]. 孟应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豫西地坑窑居营造技术研究[D]. 张晓娟.郑州大学 2011
[9]在黄土地下生活与居住[D]. 李晨.西安美术学院 2011
[10]下沉式窑居村落之现状调研与发展展望[D]. 刘海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00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60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