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北京6号线田村站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1 18:05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众精神文化诉求也逐渐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内空间设计受制于站点周边环境、建造规范等相关因素,在建造时自然产生了过渡空间。这些过渡空间种类繁多,分散在车站各处,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改善站内环境,提升乘客站内空间体验感,成为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与研究的重点。本文聚焦于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的研究,从广义的过渡空间、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入手,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阐述相关基础理论。其次,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过渡空间的发展展开调研和分析,对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空间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当下站内过渡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设计策略。最后对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田村站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前站内过渡空间面临的问题,以笔者提出的环境戏剧设计策略为依据,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本文研究认为,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设计在满足自身交通功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空间效益,满足民众多元需求,传递站点周边环境文化特色。针对不同类型的站内过渡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构建站内过渡空间...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过渡空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1章绪论4官之美,减轻精神压力,从而提高一定的生活质量。因此,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和合理优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3)对于城市社会另一方面重要的研究意义是回归到城市社会中,针对目前地上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众多的“大城市脖问题,地下轨道交通配合地面交通设施,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成为一大计策,这将有效降低整个城市的地面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车站节点是处于地平线之下的“城市第二空间”。站内的过渡空间优化营造作为城市基层以下的空间活力剂,可以使城市功能更优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城市补给新生机、新活力;同时也具有城市对外展示的金名片作用,提升城市影响力。1.3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1.3.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从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调研,具体到对北京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是指在车站空间(不包括车站辅助用房)中,连接车站外的出入口空间,和两个或多个核心功能空间之间的衔接、过渡、没有明确边界界定的空间区域。我们所熟知的轨道交通站内空间以主体功能来进行划分,可以归纳为车站出入口、通道、对外开放的乘客使用空间和不对外开放的车站工作人员、设备辅助用房空间(图1-2)。基于城市环境与交通建筑建设条件等多方面影响,从入口走进站内空间,包括在轨道交通站内实现乘客出行的核心交通功能空间之间都会产生多样的衔接过渡空间,包括站点出入口衔接空间、通道空间、垂直衔接空间(楼扶梯区域)等。图1-2轨道交通车站空间分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1章绪论5现如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高速扩张的态势,与站内空间设计和车站运营中站内空间管理等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之间产生了逐渐被放大的矛盾点,站内空间设计亟待快速更新优化。站内过渡空间好比是车站空间的“活力细胞”。轨道交通线路系统犹如城市发展中的动脉,在“城市动脉”环境下,车站如同动力器官,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带动线路快速运作。而对轨道交通站内起到连接不同功能属性空间的过渡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使其成为站内空间的活力剂,激发站内空间活力,成为交通站点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3)。本文以“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轨道交通站点为载体,剖析站点内部多样的过渡空间,探索升级其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营造复合功能、具有良好空间体验的交通建筑过渡空间,提升轨道交通站内空间的活力。1.3.2研究范围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磁悬涪有轨电车等类型,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地铁类站内过渡空间(由于有地下段、高架段、客运量等多重特征区分,为防止误解,地铁也被官方称为轨道交通,本文表达也采用“轨道交通”名称)。研究范围具体设定在轨道交通站内对乘客开放的公共空间区域内的过渡空间(图1-4)。图1-3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环境(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1-4研究范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优化设计研究[J]. 许乙弘,李晓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07)
[2]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浅析[J]. 李禧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06)
[3]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把握十个关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转型探索[J]. 王飞,石晓冬,郑皓,伍毅敏. 城市规划. 2017(11)
[4]地铁站与周边环境过渡空间中的协调设计研究——以西直门站为例[J]. 朴永春,赵雁. 艺术教育. 2015(06)
[5]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分析——以日本多个交通枢纽为例[J]. 胡映东. 建筑学报. 2014(06)
[6]城市过渡空间边界探讨[J]. 李姝姝. 工程与建设. 2012(05)
[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展望[J]. 俞加康. 交通与运输. 2007(03)
[8]系统化.立体化.人性化——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斯德哥尔摩的城市交通[J]. 顾震弘,韩冬青. 世界建筑. 2005(08)
[9]浮出空间[J]. 张永和. 建筑师. 2003(05)
博士论文
[1]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孔键.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博物馆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策略[D]. 熊新宇.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环境心理分析及设计策略[D]. 朱梦源.东南大学 2018
[3]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视角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设计[D]. 王子茹.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竖向空间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D]. 李禧婧.北京交通大学 2016
[5]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过渡空间的研究[D]. 郭亭亭.长安大学 2015
[6]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郭晓方.郑州大学 2014
[7]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环境艺术的研究[D]. 王晨.山东建筑大学 2012
[8]公共建筑的灰空间研究[D]. 王伟华.山东大学 2011
[9]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 周丽霞.清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0717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过渡空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1章绪论4官之美,减轻精神压力,从而提高一定的生活质量。因此,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和合理优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3)对于城市社会另一方面重要的研究意义是回归到城市社会中,针对目前地上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众多的“大城市脖问题,地下轨道交通配合地面交通设施,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成为一大计策,这将有效降低整个城市的地面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车站节点是处于地平线之下的“城市第二空间”。站内的过渡空间优化营造作为城市基层以下的空间活力剂,可以使城市功能更优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城市补给新生机、新活力;同时也具有城市对外展示的金名片作用,提升城市影响力。1.3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1.3.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从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调研,具体到对北京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是指在车站空间(不包括车站辅助用房)中,连接车站外的出入口空间,和两个或多个核心功能空间之间的衔接、过渡、没有明确边界界定的空间区域。我们所熟知的轨道交通站内空间以主体功能来进行划分,可以归纳为车站出入口、通道、对外开放的乘客使用空间和不对外开放的车站工作人员、设备辅助用房空间(图1-2)。基于城市环境与交通建筑建设条件等多方面影响,从入口走进站内空间,包括在轨道交通站内实现乘客出行的核心交通功能空间之间都会产生多样的衔接过渡空间,包括站点出入口衔接空间、通道空间、垂直衔接空间(楼扶梯区域)等。图1-2轨道交通车站空间分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1章绪论5现如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高速扩张的态势,与站内空间设计和车站运营中站内空间管理等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之间产生了逐渐被放大的矛盾点,站内空间设计亟待快速更新优化。站内过渡空间好比是车站空间的“活力细胞”。轨道交通线路系统犹如城市发展中的动脉,在“城市动脉”环境下,车站如同动力器官,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带动线路快速运作。而对轨道交通站内起到连接不同功能属性空间的过渡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使其成为站内空间的活力剂,激发站内空间活力,成为交通站点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3)。本文以“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轨道交通站点为载体,剖析站点内部多样的过渡空间,探索升级其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营造复合功能、具有良好空间体验的交通建筑过渡空间,提升轨道交通站内空间的活力。1.3.2研究范围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磁悬涪有轨电车等类型,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地铁类站内过渡空间(由于有地下段、高架段、客运量等多重特征区分,为防止误解,地铁也被官方称为轨道交通,本文表达也采用“轨道交通”名称)。研究范围具体设定在轨道交通站内对乘客开放的公共空间区域内的过渡空间(图1-4)。图1-3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过渡空间环境(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1-4研究范围(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优化设计研究[J]. 许乙弘,李晓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07)
[2]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浅析[J]. 李禧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06)
[3]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把握十个关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转型探索[J]. 王飞,石晓冬,郑皓,伍毅敏. 城市规划. 2017(11)
[4]地铁站与周边环境过渡空间中的协调设计研究——以西直门站为例[J]. 朴永春,赵雁. 艺术教育. 2015(06)
[5]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分析——以日本多个交通枢纽为例[J]. 胡映东. 建筑学报. 2014(06)
[6]城市过渡空间边界探讨[J]. 李姝姝. 工程与建设. 2012(05)
[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展望[J]. 俞加康. 交通与运输. 2007(03)
[8]系统化.立体化.人性化——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斯德哥尔摩的城市交通[J]. 顾震弘,韩冬青. 世界建筑. 2005(08)
[9]浮出空间[J]. 张永和. 建筑师. 2003(05)
博士论文
[1]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 孔键.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博物馆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策略[D]. 熊新宇.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环境心理分析及设计策略[D]. 朱梦源.东南大学 2018
[3]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视角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设计[D]. 王子茹.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竖向空间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D]. 李禧婧.北京交通大学 2016
[5]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过渡空间的研究[D]. 郭亭亭.长安大学 2015
[6]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郭晓方.郑州大学 2014
[7]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环境艺术的研究[D]. 王晨.山东建筑大学 2012
[8]公共建筑的灰空间研究[D]. 王伟华.山东大学 2011
[9]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 周丽霞.清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0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60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