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山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1 14:5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重点区域,乡村旅游亦从近郊区向山区、远郊区过渡,因此,大部分北京山区搬迁新村凭借更好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等,积极发展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迅猛增长,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高端化。因此,本文以北京山区旅游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不同类型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经济选择机制、社会选择机制、空间选择机制三个方面探讨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以期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山区乡村精品民宿的区位选择提供有效指导。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是本文的第一章节。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新村和乡村精品民宿的相关研究,重新界定了山区旅游新村和精品民宿的概念及研究对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是本文的第二章节。归纳总结现代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乡村性理论、租差理论和社会空间隔离理论等相关理论,以及借鉴江苏计家墩、浙江毛岭村等旅游新村实践案例,构建山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理论体系,梳理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流程及技术方法,为本研...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


研究技术路线图

山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


计家墩村区位图

山区旅游新村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


计家墩村业态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浙江省精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J]. 刘霜.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5)
[2]婺源旅游民宿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张志荣,万田户,袁敏.  江西科学. 2020(01)
[3]近三十年来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J]. 赵一青,黄燕玲,赵佳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4]新型乡村社区建设中的多元主体作用——以昆山市锦溪镇计家墩田园社区建设为例[J]. 刘绍文.  江西农业. 2020(02)
[5]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研究:民宿型乡村案例[J]. 王敏,王盈盈,朱竑.  旅游学刊. 2019(12)
[6]不同民宿发展模式下城中村空间改造评价研究[J]. 王雨嘉,郑怡,张琪丽,冯超壹.  山西建筑. 2019(20)
[7]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 张海洲,陆林,张大鹏,虞虎,张潇.  地理研究. 2019(11)
[8]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社会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 杨洋,蔡溢,周秋文,杨红梅,吴沛丽,殷红梅.  世界地理研究. 2020(01)
[9]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体系构建及南宁实践[J]. 周游,李升松,周慧,魏博阳.  规划师. 2019(21)
[10]基于GIS的苏州市镇村民宿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王佳俊.  江苏建筑. 2019(05)

博士论文
[1]空间隔离及其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D]. 景晓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 李君.河南大学 2009
[3]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 郭晓东.兰州大学 2007
[5]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继庆.东北林业大学 2007
[6]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D]. 朱东风.东南大学 2006
[7]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城市发展理论研究[D]. 邵强.河海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湖南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田晴.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定量分析方法与比较研究[D]. 姜淼.北京建筑大学 2019
[3]旅游主导型乡村空间重构研究[D]. 李佳琦.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
[4]全域旅游背景下崂山风景核心区乡村民宿发展研究[D]. 吴婵.青岛理工大学 2019
[5]新旧共生的乡村民宿设计研究[D]. 张振.苏州科技大学 2019
[6]宁陵县聚落空间格局研究[D]. 张志伟.河南大学 2019
[7]乡村民宿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林佳潞.山东建筑大学 2019
[8]东北地区民宿业竞争力及发展策略研究[D]. 韦利坤.东北师范大学 2019
[9]农村产权制度创新背景下贵州山地民宿发展研究[D]. 罗千千.贵州大学 2019
[10]三亚市民宿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宣霖.湖南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620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620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