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韧性城市设计的自然解决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6 19:51
城市化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建设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给城市造成更大的气候风险。与此同时生态系统服务、蓝绿基础设施等相关研究为城市气候韧性提升带来了转机与潜力。自然解决途径这一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当代城市面临各种发展问题时应运而生,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开展相关实践。本文研究了如何将自然解决途径这一新兴方法应用在城市设计中,以解决城市面临的日益增加的气候灾害风险,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环境损失。针对这一研究内容,本文从自然解决途径在气候韧性城市设计中应用的作用机制、策略框架、方法途径3个方面展开研究。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梳理了与气候韧性城市设计、自然解决途径两方面相关的理论;其次,从气候尺度和时长两个角度提出了本文研究的3种气候韧性类型:区域及城市极端气候变化、区域及城市常规气候压力与组团常规气候压力;再其次,梳理了城市设计影响气候的原理和自然解决途径增强城市气候韧性的原理,提出了影响城市气候的4个空间要素:点、线、面、网和气候韧性的多样性、连通性和适应性属性;最后,阐释了针对不同气候韧性类型的自然解决途径作用机制。在探究了作用机制后,对此提出了策略框架。在策略框架研究方面,从近...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1.1.2 人类活动影响城市气候
1.1.3 自然解决途径应对气候危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自然解决途径相关研究
1.3.2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气候韧性的自然解决途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系统服务
2.1.2 生态韧性
2.1.3 气候区划
2.2 城市设计的气候韧性类型
2.2.1 气候类型划分依据
2.2.2 气候压力城市影响
2.2.3 气候韧性类型选择
2.3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及路径
2.3.1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溯源
2.3.2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内涵
2.3.3 自然解决途径手段
2.3.4 自然解决途径实施案例
2.4 气候要素、城市设计要素与自然解决途径互动机制
2.4.1 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气候互动关联
2.4.2 自然解决途径与城市气候互动关联
2.4.3 自然解决途径在气候韧性城市设计中作用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然解决途径的气候韧性城市设计方法
3.1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思路
3.1.1 结构多样冗余
3.1.2 区域模块连通
3.1.3 廊道连通耐压
3.1.4 空间单体多样耐压
3.2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内容
3.2.1 区位与格局
3.2.2 渗透与连通
3.2.3 类型与要素
3.3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原则
3.3.1 导向层面原则
3.3.2 决策层面原则
3.3.3 设计层面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然解决途径的气候韧性城市设计策略
4.1 极端气候变化的韧性区域及城市设计策略
4.1.1 多样连通的灾害风险区域保护更新
4.1.2 适应的滨海生态面保护恢复
4.1.3 适应的灰色基础设施线生态化重建
4.2 常规气候压力的韧性区域及城市设计策略
4.2.1 多样的城市结构恢复重建
4.2.2 连通的生态网络重建
4.2.3 适应的城市廊道恢复重建
4.3 常规气候压力的韧性组团设计策略
4.3.1 多样连通的街道空间重建
4.3.2 多样适应的建筑生态界面重建
4.3.3 多样适应的下凹式绿地重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其他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闫水玉,唐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2)
[2]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解决途径(NBSs)研究进展[J]. 刘佳坤,吝涛,赵宇,林美霞,邢莉,李新虎,张国钦,叶红. 生态学报. 2019(16)
[3]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适应性转型发展的启示[J]. 林伟斌,孙一民.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2)
[4]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新术语[J]. 陈梦芸,林广思. 南方建筑. 2019(03)
[5]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综合途径[J]. 陈梦芸,林广思. 中国园林. 2019(03)
[6]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防灾规划编制模式探讨——以武汉市为例[J]. 戴慎志,冯浩,赫磊,高晓昱.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01)
[7]基于精细化思维的城市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途径[J]. 李晨,赵广英,沈清基,刘淑娟. 规划师. 2017(10)
[8]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 李彤玥.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5)
[9]循水造形——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研究[J]. 周艺南,李保炜. 规划师. 2017(02)
[10]基于城乡发展的规范编制应对——《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修编侧记[J]. 刘丰,陈平,曹珠朵. 规划师. 2016(09)
博士论文
[1]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 刘姝宇.浙江大学 2012
[2]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 徐小东.东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D]. 李欢欢.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气候区划的变化[D]. 刘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4
本文编号:3728252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1.1.2 人类活动影响城市气候
1.1.3 自然解决途径应对气候危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自然解决途径相关研究
1.3.2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气候韧性的自然解决途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系统服务
2.1.2 生态韧性
2.1.3 气候区划
2.2 城市设计的气候韧性类型
2.2.1 气候类型划分依据
2.2.2 气候压力城市影响
2.2.3 气候韧性类型选择
2.3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及路径
2.3.1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溯源
2.3.2 自然解决途径概念内涵
2.3.3 自然解决途径手段
2.3.4 自然解决途径实施案例
2.4 气候要素、城市设计要素与自然解决途径互动机制
2.4.1 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气候互动关联
2.4.2 自然解决途径与城市气候互动关联
2.4.3 自然解决途径在气候韧性城市设计中作用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然解决途径的气候韧性城市设计方法
3.1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思路
3.1.1 结构多样冗余
3.1.2 区域模块连通
3.1.3 廊道连通耐压
3.1.4 空间单体多样耐压
3.2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内容
3.2.1 区位与格局
3.2.2 渗透与连通
3.2.3 类型与要素
3.3 气候韧性城市设计原则
3.3.1 导向层面原则
3.3.2 决策层面原则
3.3.3 设计层面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然解决途径的气候韧性城市设计策略
4.1 极端气候变化的韧性区域及城市设计策略
4.1.1 多样连通的灾害风险区域保护更新
4.1.2 适应的滨海生态面保护恢复
4.1.3 适应的灰色基础设施线生态化重建
4.2 常规气候压力的韧性区域及城市设计策略
4.2.1 多样的城市结构恢复重建
4.2.2 连通的生态网络重建
4.2.3 适应的城市廊道恢复重建
4.3 常规气候压力的韧性组团设计策略
4.3.1 多样连通的街道空间重建
4.3.2 多样适应的建筑生态界面重建
4.3.3 多样适应的下凹式绿地重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其他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闫水玉,唐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2)
[2]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解决途径(NBSs)研究进展[J]. 刘佳坤,吝涛,赵宇,林美霞,邢莉,李新虎,张国钦,叶红. 生态学报. 2019(16)
[3]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适应性转型发展的启示[J]. 林伟斌,孙一民. 国际城市规划. 2020(02)
[4]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新术语[J]. 陈梦芸,林广思. 南方建筑. 2019(03)
[5]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综合途径[J]. 陈梦芸,林广思. 中国园林. 2019(03)
[6]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防灾规划编制模式探讨——以武汉市为例[J]. 戴慎志,冯浩,赫磊,高晓昱.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01)
[7]基于精细化思维的城市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途径[J]. 李晨,赵广英,沈清基,刘淑娟. 规划师. 2017(10)
[8]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 李彤玥.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5)
[9]循水造形——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研究[J]. 周艺南,李保炜. 规划师. 2017(02)
[10]基于城乡发展的规范编制应对——《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修编侧记[J]. 刘丰,陈平,曹珠朵. 规划师. 2016(09)
博士论文
[1]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 刘姝宇.浙江大学 2012
[2]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 徐小东.东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D]. 李欢欢.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气候区划的变化[D]. 刘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4
本文编号:3728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72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