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蜀河古镇人居环境营建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2 14:40
随着城镇化快速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越来越被业界所关注。历史文化名镇(村)作为重要的人居型活态历史文化遗产,它传承与延续着地方特色地域文化与生活记忆,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营造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研究价值。因此,深入挖掘独特地域环境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人居环境营建经验,对于当下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蜀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结合独特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蜀河古镇的人居环境营建经验进行研究。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现场调研、踏勘等方式对古镇进行研究。首先对蜀河古镇的地域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蜀河古镇的地区环境特征切入,结合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和行政建制,为研究蜀河古镇人居环境提供区域背景基础。其次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蜀河古镇核心保护区的营建为核心,从古镇的人居空间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蜀河古镇的人居环境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分别从古镇选址、空间格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等四个方面对古镇的居住系统进行分析,从防御体系、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等三...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过程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发展背景
1.1.2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发展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确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3 相关研究总结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蜀河古镇地域环境特征分析
2.1 古镇概况
2.1.1 古镇的地理区位
2.1.2 古镇人居环境的保护历程
2.2 古镇的自然山水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环境
2.2.3 气候条件
2.3 古镇的社会经济环境
2.3.1 古镇的行政建制
2.3.2 古镇的移民文化
2.3.3 传统的生产方式
2.3.4 古镇的商贸文化
2.4 古镇的历史人文环境
2.4.1 古镇的精神信仰
2.4.2 古镇的人文文化
2.5 本章小结
3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居住系统
3.1 古镇的相地选址
3.1.1 自然格局:群山环抱、两水相依的山水格局
3.1.2 地势依托:丘陵之上、河谷之中的地形地势
3.1.3 水源需求:黄金水道、两水润城的水源环境
3.1.4 安全防御:山体为屛、河流为障的防御环境
3.2 古镇的空间格局
3.2.1 山水相映:古镇东西、南北向空间环境相仿式空间格局
3.2.2 文景交融:山水为基、人文点缀的空间轴线
3.3 古镇的街巷空间
3.3.1 街巷形态:契合地形、台梯相连的街巷空间形态
3.3.2 街巷结构:一主一次五横的街巷空间结构
3.3.3 街巷尺度:自由蜿蜒、宽窄不一的街巷尺度
3.3.4 街巷组织:台梯相连的立体街巷空间组织形式
3.3.5 街巷功能:交通为主、生活为辅的街巷空间功能
3.4 古镇的传统建筑
3.4.1 建筑形式: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
3.4.2 地形影响:随高差变化,传统建筑的功能和形式逐渐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支撑系统
4.1 古镇的防御体系
4.1.1 自然防御:以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天然的防御依托
4.1.2 人工防御:以蜀河石堡作为人工安全防御屏障
4.1.3 地势影响:蜀河石堡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4.2 古镇的交通体系
4.2.1 现状特征:古镇交通体系的空间特征
4.2.2 空间尺度:古镇交通体系的空间尺度
4.2.3 全局集程度:古镇交通体系的全局集程度
4.3 古镇的基础设施
4.3.1 给水方式:古镇的生活用水来源
4.3.2 排污方式:利用地形高差建设的雨污合流式的排污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蜀河古镇人居空间营建机制
5.1 古镇人居空间营建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然山水环境因素
5.1.2 商品经济因素
5.1.3 人口迁移因素
5.1.4 精神文化因素
5.1.5 军事防御因素
5.2 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作用机制
5.2.1 自然山水环境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基础条件
5.2.2 社会经济因素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必要条件
5.2.3 人口迁移因素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催化外力
5.3 古镇人居空间的演变特征
5.3.1 古镇聚落形态的演变特征
5.3.2 古镇街巷空间的演变特征
5.3.3 古镇传统民居的演变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营建经验总结与启示
6.1 古镇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经验总结
6.1.1 因地制宜,人地和谐
6.1.2 因势布局,文荫武备
6.1.3 因循利导,人文显重
6.1.4 因材施建,绿色生态
6.2 古镇现代人居环境营建问题
6.2.1 古镇的传统空间格局在消解
6.2.2 古镇的传统风貌被破坏
6.2.3 古镇的传统空间活力不足
6.2.4 新区没有延续古镇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6.3 对古镇现代人居环境营建的启示
6.3.1 控制古镇发展边界,延续古镇传统格局
6.3.2 保护古镇核心片区,延续古镇传统风貌
6.3.3 整合古镇活力空间,重现古镇聚落生机
6.3.4 新区延续传统格局,再现古镇地域特色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41290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过程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发展背景
1.1.2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发展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确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3 相关研究总结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蜀河古镇地域环境特征分析
2.1 古镇概况
2.1.1 古镇的地理区位
2.1.2 古镇人居环境的保护历程
2.2 古镇的自然山水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环境
2.2.3 气候条件
2.3 古镇的社会经济环境
2.3.1 古镇的行政建制
2.3.2 古镇的移民文化
2.3.3 传统的生产方式
2.3.4 古镇的商贸文化
2.4 古镇的历史人文环境
2.4.1 古镇的精神信仰
2.4.2 古镇的人文文化
2.5 本章小结
3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居住系统
3.1 古镇的相地选址
3.1.1 自然格局:群山环抱、两水相依的山水格局
3.1.2 地势依托:丘陵之上、河谷之中的地形地势
3.1.3 水源需求:黄金水道、两水润城的水源环境
3.1.4 安全防御:山体为屛、河流为障的防御环境
3.2 古镇的空间格局
3.2.1 山水相映:古镇东西、南北向空间环境相仿式空间格局
3.2.2 文景交融:山水为基、人文点缀的空间轴线
3.3 古镇的街巷空间
3.3.1 街巷形态:契合地形、台梯相连的街巷空间形态
3.3.2 街巷结构:一主一次五横的街巷空间结构
3.3.3 街巷尺度:自由蜿蜒、宽窄不一的街巷尺度
3.3.4 街巷组织:台梯相连的立体街巷空间组织形式
3.3.5 街巷功能:交通为主、生活为辅的街巷空间功能
3.4 古镇的传统建筑
3.4.1 建筑形式: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
3.4.2 地形影响:随高差变化,传统建筑的功能和形式逐渐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的支撑系统
4.1 古镇的防御体系
4.1.1 自然防御:以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天然的防御依托
4.1.2 人工防御:以蜀河石堡作为人工安全防御屏障
4.1.3 地势影响:蜀河石堡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4.2 古镇的交通体系
4.2.1 现状特征:古镇交通体系的空间特征
4.2.2 空间尺度:古镇交通体系的空间尺度
4.2.3 全局集程度:古镇交通体系的全局集程度
4.3 古镇的基础设施
4.3.1 给水方式:古镇的生活用水来源
4.3.2 排污方式:利用地形高差建设的雨污合流式的排污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蜀河古镇人居空间营建机制
5.1 古镇人居空间营建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然山水环境因素
5.1.2 商品经济因素
5.1.3 人口迁移因素
5.1.4 精神文化因素
5.1.5 军事防御因素
5.2 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作用机制
5.2.1 自然山水环境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基础条件
5.2.2 社会经济因素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必要条件
5.2.3 人口迁移因素是古镇人居空间营建的催化外力
5.3 古镇人居空间的演变特征
5.3.1 古镇聚落形态的演变特征
5.3.2 古镇街巷空间的演变特征
5.3.3 古镇传统民居的演变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蜀河古镇人居环境营建经验总结与启示
6.1 古镇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经验总结
6.1.1 因地制宜,人地和谐
6.1.2 因势布局,文荫武备
6.1.3 因循利导,人文显重
6.1.4 因材施建,绿色生态
6.2 古镇现代人居环境营建问题
6.2.1 古镇的传统空间格局在消解
6.2.2 古镇的传统风貌被破坏
6.2.3 古镇的传统空间活力不足
6.2.4 新区没有延续古镇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6.3 对古镇现代人居环境营建的启示
6.3.1 控制古镇发展边界,延续古镇传统格局
6.3.2 保护古镇核心片区,延续古镇传统风貌
6.3.3 整合古镇活力空间,重现古镇聚落生机
6.3.4 新区延续传统格局,再现古镇地域特色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41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74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