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15:26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在不断变化的近代社会变革环境中,泉州依靠侨汇作为经济支撑,19世纪末以来,城乡建设热潮不断,形成了中西交融的侨乡建筑文化景观。本文引入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泉州旧城区近代建设中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以及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城市规划建设的转变历程,揭示泉州旧城区在华侨影响下在近代取得的规划建设成就,分析华侨对泉州旧城区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当中蕴生的一些特殊规划经验,并对当代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二至第七章是论文的重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总体结构论述华侨对泉州旧城区规划建设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文献史料的收集和整合,以闽南侨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为基础,通过分析19世纪末以来泉州受南洋等外域文化影响下侨乡的形成,以及侨汇对推动城市建设所作的贡献,探析泉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条件,展现华侨参与旧城区规划建设的背景。接着,从总体布局层面,研究华侨参与下的规划建设活动对旧城总体布局的影响及特征,揭示华侨文化与旧城总体布局的相互渗透;然后分视角研究围绕第四章到第六章展开,从泉州旧城区中与华侨...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特色
第2章 华侨对我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2.1 华侨与我国近代城市建设初步发展
2.1.1 近代华侨投资以沿海城市为主
2.1.2 华侨投资对沿海城市的兴起和建设的作用
2.2 华侨对近代泉州城市建设影响的背景
2.2.1 闽南侨乡地理文化环境的地域性特征
2.2.2 华侨与侨汇
2.2.3 华侨参与泉州旧城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条件
2.2.4 泉州华侨发展与近代旧城城乡建设变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总体布局变革
3.1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的总体格局演变
3.1.1 泉州城市城垣形制演化
3.1.2 轴线格局的演化
3.1.3 街巷体系的演变
3.1.4 功能布局的演变
3.2 近代华侨对泉州旧城总体布局变革的参与
3.3 近代华侨对泉州旧城总体布局的影响
3.3.1 交通格局的演变
3.3.2 古城格局的解体
3.3.3 近代城市格局的发展
3.3.4 功能分区格局逐渐呈现
3.3.5 近代侨乡特色建筑风貌
3.4 近代华侨对旧城布局影响的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住区建设
4.1 近代以前旧城传统住区建设概述
4.1.1 坊宅和店宅共存的居住模式
4.2 近代华侨对旧城传统居住街坊的改变
4.2.1 独院独户的散点式群体布局
4.2.2 单体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功能舒适完善
4.2.3 住区模式多元化
4.2.4 街巷内部的住区结构未变
4.2.5 住区景观风貌融合南洋风
4.2.6 华侨新建筑楔入下的传统居住街坊特征
4.3 建国后华侨参与的新村整体开发建设
4.3.1 新村建设背景及筹建过程
4.3.2 新村投资管理模式
4.3.3 新村平面布局及建筑形式
4.3.4 新村的启示及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公共设施建设
5.1 近代泉州旧城公共设施建设背景
5.2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公共设施建设概况
5.3 近代华侨参与对旧城各项公共设施建设的整体影响
5.3.1 华侨对公共设施建设的作用
5.3.2 建设内容
5.4 近代华侨参与的各项公共设施建设
5.4.1 华侨教育影响下的校园规划
5.4.2 华侨生活导向下的侨光电影院建设
5.4.3 公益心推动下的华侨图书馆建设
5.4.4 公共设施兴建对旧城的整体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街巷改造
6.1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街巷体系格局
6.2 近代华侨参与改造对旧城街巷体系的改变
6.2.1 街巷空间尺度的变化
6.2.2 街巷慢行游线与华侨生活空间的契合
6.2.3 街巷植栽景观节点引入外来植栽
6.2.4 街巷空间组织的梳理
6.3 近代华侨参与的街道建设_以中山路改造为例
6.3.1 街道立面建筑风貌融入侨乡特色
6.3.2 街道空间视觉景观的提升
6.3.3 街道商业功能与业态布局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7.1 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
7.1.1 对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善
7.1.2 华侨文化遗产认定和认识的局限
7.1.3 政府和民间保护资金投入有限
7.1.4 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足
7.2 当代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7.2.1 注重古城华侨居住区的保护与利用
7.2.2 中山路骑楼商业街的存量提升改造
7.2.3 华侨文化旅游与古城街巷慢行相结合
7.2.4 多方融合的保护与管理方式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索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61467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特色
第2章 华侨对我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2.1 华侨与我国近代城市建设初步发展
2.1.1 近代华侨投资以沿海城市为主
2.1.2 华侨投资对沿海城市的兴起和建设的作用
2.2 华侨对近代泉州城市建设影响的背景
2.2.1 闽南侨乡地理文化环境的地域性特征
2.2.2 华侨与侨汇
2.2.3 华侨参与泉州旧城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条件
2.2.4 泉州华侨发展与近代旧城城乡建设变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总体布局变革
3.1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的总体格局演变
3.1.1 泉州城市城垣形制演化
3.1.2 轴线格局的演化
3.1.3 街巷体系的演变
3.1.4 功能布局的演变
3.2 近代华侨对泉州旧城总体布局变革的参与
3.3 近代华侨对泉州旧城总体布局的影响
3.3.1 交通格局的演变
3.3.2 古城格局的解体
3.3.3 近代城市格局的发展
3.3.4 功能分区格局逐渐呈现
3.3.5 近代侨乡特色建筑风貌
3.4 近代华侨对旧城布局影响的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住区建设
4.1 近代以前旧城传统住区建设概述
4.1.1 坊宅和店宅共存的居住模式
4.2 近代华侨对旧城传统居住街坊的改变
4.2.1 独院独户的散点式群体布局
4.2.2 单体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功能舒适完善
4.2.3 住区模式多元化
4.2.4 街巷内部的住区结构未变
4.2.5 住区景观风貌融合南洋风
4.2.6 华侨新建筑楔入下的传统居住街坊特征
4.3 建国后华侨参与的新村整体开发建设
4.3.1 新村建设背景及筹建过程
4.3.2 新村投资管理模式
4.3.3 新村平面布局及建筑形式
4.3.4 新村的启示及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公共设施建设
5.1 近代泉州旧城公共设施建设背景
5.2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公共设施建设概况
5.3 近代华侨参与对旧城各项公共设施建设的整体影响
5.3.1 华侨对公共设施建设的作用
5.3.2 建设内容
5.4 近代华侨参与的各项公共设施建设
5.4.1 华侨教育影响下的校园规划
5.4.2 华侨生活导向下的侨光电影院建设
5.4.3 公益心推动下的华侨图书馆建设
5.4.4 公共设施兴建对旧城的整体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街巷改造
6.1 近代以前泉州旧城街巷体系格局
6.2 近代华侨参与改造对旧城街巷体系的改变
6.2.1 街巷空间尺度的变化
6.2.2 街巷慢行游线与华侨生活空间的契合
6.2.3 街巷植栽景观节点引入外来植栽
6.2.4 街巷空间组织的梳理
6.3 近代华侨参与的街道建设_以中山路改造为例
6.3.1 街道立面建筑风貌融入侨乡特色
6.3.2 街道空间视觉景观的提升
6.3.3 街道商业功能与业态布局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7.1 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
7.1.1 对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善
7.1.2 华侨文化遗产认定和认识的局限
7.1.3 政府和民间保护资金投入有限
7.1.4 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足
7.2 当代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7.2.1 注重古城华侨居住区的保护与利用
7.2.2 中山路骑楼商业街的存量提升改造
7.2.3 华侨文化旅游与古城街巷慢行相结合
7.2.4 多方融合的保护与管理方式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索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61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76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