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行为活动的武汉居住区室外热舒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7 19:38
城市热岛效应UHI日益加剧导致公共空间热环境的不断恶化,舒适、健康、宜居的环境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而备受关注。居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热舒适性是提供愉悦性,吸引力和宜居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与完善的室内热舒适性研究不同,既有研究对于室外热舒适性与空间使用率的关联性研究存在不足:(1)相关研究缺乏对热舒适指标进行筛选,适用于室内的热舒适指标PMV在室外热舒适性研究运用中的准确性极其有限;(2)着重于探讨城市形态学指标下的热环境差异和热舒适性模型,缺乏考虑使用者的耐热性和可接受程度等信息;(3)空间使用率和行为活动选择的差异性被忽略,热环境优化策略局限于绿化配置和建筑材料调整。基于此,本研究以武汉典型居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采用实测与问卷调查获得的热环境参数数据、使用者的热舒适性投票为作为数据来源,研究了以下内容:(1)识别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特征和热偏好;(2)讨论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3)建立不同活动类型的热感知和热舒适性预测模型,分析行为活动差异对热中性带TNZ的作用机制;(4)提出热适应角度的热环境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在影响室外空间质量因素的投票中,热舒适...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热舒适指标
1.3.2 人体主观评价与热舒适性模型
1.3.3 中性PET和热中性带TNZ
1.3.4 热舒适适应性
1.3.5 居民室外活动
1.3.6 热适应行为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调查方法
1.4.2 国内外文献调查总体评估
1.4.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框架
2 室外热舒适基础理论及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2.1 室外热舒适指标和预测模型
2.1.1 动态热舒适理论
2.1.2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及计算
2.1.3 主观热感知和热偏好经验指标
2.1.4 室外热舒适性预测理论模型
2.2 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2.2.1 人体对热环境的生理适应
2.2.2 人体对热环境的心理适应
2.2.3 人体对热环境的行为适应
2.3 居住区室外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2.3.1 国内现行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与策略分析
2.3.2 基于行为活动的热适应策略
2.3.3 居住区室外热舒适范围的构建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居住区热环境实测和行为活动调查总述
3.1 实测与调查方案设计
3.1.1 实测及调查地点选择
3.1.2 实测及调研方法
3.2 居住区公共空间类型与居民室外活动
3.2.1 居住区典型室外公共空间分类
3.2.2 典型居民室外活动分类
3.3 武汉地区全年室外热环境特征与使用者需求
3.3.1 武汉地区热环境参数的全年监测情况
3.3.2 不同季节居民偏好的热环境因素
3.3.3 不同季节高频行为活动的时空分布
3.3.4 居民室外活动的活动量和服装热阻调整
3.4 本章小结
4 过渡季居民热适应行为与空间特征研究
4.1 过渡季室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水平
4.1.1 公共空间特征与热环境数据
4.1.2 热舒适指标PET
4.1.3 遮阳水平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4.2 过渡季空间访问者的主观投票与热舒适性分析
4.2.1 主观热感与热舒适投票分布
4.2.2 热不适与热偏好投票分布
4.2.3 过渡季居民对热环境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3 过渡季公共空间居民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4.3.1 居民室外活动的时空选择
4.3.2 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4.3.3 居民室外活动的热适应行为调整
4.4 过渡季不同活动类型的热舒适适应性模型
4.4.1 过渡季热感知预测TSV理论模型
4.4.2 行为选择和中性PET差异
4.4.3 热舒适预测TCV模型
4.4.4 预测热不可接受率和热中性带
4.5 本章小结
5 夏季居民热适应行为与空间特征研究
5.1 夏季室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水平
5.1.1 公共空间特征与热环境数据
5.1.2 热舒适指标PET
5.1.3 遮阳水平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5.2 夏季空间访问者的主观投票与热舒适性分析
5.2.1 主观热感与热舒适投票分布
5.2.2 热不适与热偏好投票分布
5.2.3 夏季居民对热环境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3 夏季公共空间居民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5.3.1 居民室外活动的时空选择
5.3.2 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5.3.3 居民室外活动的热适应行为调整
5.4 夏季不同活动类型的热舒适适应性模型
5.4.1 夏季热感知预测TSV理论模型
5.4.2 行为选择和中性PET差异
5.4.3 热舒适预测TCV理论模型
5.4.4 预测热不可接受率和热中性带
5.4.5 过渡季与夏季的热舒适性差异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行为活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热环境优化分析
6.1 公共空间活力和热应力的时空分布
6.1.1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活力分布
6.1.2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热应力分布
6.1.3 核心区调整策略与定量分析
6.2 室外公共空间热环境改善的定量评价
6.2.1 案例设定
6.2.2 模拟结果
6.3 热适应角度定义的公共空间类型及优化策略
6.3.1 静态/轻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
6.3.2 中等强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
6.3.3 静态/轻度活动的阴影空间
6.3.4 中等强度活动的阴影空间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54884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热舒适指标
1.3.2 人体主观评价与热舒适性模型
1.3.3 中性PET和热中性带TNZ
1.3.4 热舒适适应性
1.3.5 居民室外活动
1.3.6 热适应行为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调查方法
1.4.2 国内外文献调查总体评估
1.4.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框架
2 室外热舒适基础理论及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2.1 室外热舒适指标和预测模型
2.1.1 动态热舒适理论
2.1.2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及计算
2.1.3 主观热感知和热偏好经验指标
2.1.4 室外热舒适性预测理论模型
2.2 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2.2.1 人体对热环境的生理适应
2.2.2 人体对热环境的心理适应
2.2.3 人体对热环境的行为适应
2.3 居住区室外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2.3.1 国内现行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与策略分析
2.3.2 基于行为活动的热适应策略
2.3.3 居住区室外热舒适范围的构建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居住区热环境实测和行为活动调查总述
3.1 实测与调查方案设计
3.1.1 实测及调查地点选择
3.1.2 实测及调研方法
3.2 居住区公共空间类型与居民室外活动
3.2.1 居住区典型室外公共空间分类
3.2.2 典型居民室外活动分类
3.3 武汉地区全年室外热环境特征与使用者需求
3.3.1 武汉地区热环境参数的全年监测情况
3.3.2 不同季节居民偏好的热环境因素
3.3.3 不同季节高频行为活动的时空分布
3.3.4 居民室外活动的活动量和服装热阻调整
3.4 本章小结
4 过渡季居民热适应行为与空间特征研究
4.1 过渡季室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水平
4.1.1 公共空间特征与热环境数据
4.1.2 热舒适指标PET
4.1.3 遮阳水平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4.2 过渡季空间访问者的主观投票与热舒适性分析
4.2.1 主观热感与热舒适投票分布
4.2.2 热不适与热偏好投票分布
4.2.3 过渡季居民对热环境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3 过渡季公共空间居民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4.3.1 居民室外活动的时空选择
4.3.2 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4.3.3 居民室外活动的热适应行为调整
4.4 过渡季不同活动类型的热舒适适应性模型
4.4.1 过渡季热感知预测TSV理论模型
4.4.2 行为选择和中性PET差异
4.4.3 热舒适预测TCV模型
4.4.4 预测热不可接受率和热中性带
4.5 本章小结
5 夏季居民热适应行为与空间特征研究
5.1 夏季室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水平
5.1.1 公共空间特征与热环境数据
5.1.2 热舒适指标PET
5.1.3 遮阳水平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5.2 夏季空间访问者的主观投票与热舒适性分析
5.2.1 主观热感与热舒适投票分布
5.2.2 热不适与热偏好投票分布
5.2.3 夏季居民对热环境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3 夏季公共空间居民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5.3.1 居民室外活动的时空选择
5.3.2 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
5.3.3 居民室外活动的热适应行为调整
5.4 夏季不同活动类型的热舒适适应性模型
5.4.1 夏季热感知预测TSV理论模型
5.4.2 行为选择和中性PET差异
5.4.3 热舒适预测TCV理论模型
5.4.4 预测热不可接受率和热中性带
5.4.5 过渡季与夏季的热舒适性差异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行为活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热环境优化分析
6.1 公共空间活力和热应力的时空分布
6.1.1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活力分布
6.1.2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热应力分布
6.1.3 核心区调整策略与定量分析
6.2 室外公共空间热环境改善的定量评价
6.2.1 案例设定
6.2.2 模拟结果
6.3 热适应角度定义的公共空间类型及优化策略
6.3.1 静态/轻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
6.3.2 中等强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
6.3.3 静态/轻度活动的阴影空间
6.3.4 中等强度活动的阴影空间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54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85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