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多层砌体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缺陷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4-07-28 20:16

  一、结构选型问题
  结构选型即结构方案的选择,它往往直接影响建筑体型及空间,立面及平面布置等方面,是确立整体布局和建筑选型的核心环节,砌体结构结构选型中核心问题就是墙体布置及洞口布置,同时砌体结构中层高超高,结构缝作法等也是结构设计中频繁出现的问题。
  砌体结构是抗震不利结构形式,必须加强抗震构造措施,才能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地震作用下,地震力是按墙体的刚度平均分配的,墙体布置甚为重要,若平面形状和承重横墙布置不均衡,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会使房屋产生扭转,地震力分配不均匀。墙体布置应该均匀,横纵布置应该基本一致,横墙间距不宜过大,住宅砌体结构静力方案宜为刚性方案;洞口不宜过大,大洞口两侧应加强;楼盖应采取利于抗震的整体楼盖。
  二、设计内容不全
  设计内容不清楚或不完整,多数情况下,对建筑、结构设计有关事项进行了交待,而对施工工艺、施工顺序、验收标准和相关专业配合的注意事项未作必要的说明,导致施工过程随意,影响工程质量。
  砌体结构设计中,常疏漏或交代不清的问题如下:1、正负零下砂浆未采用水泥砂浆,容易引起墙体渗水等问题;2、砖墙未采用国家推荐的节能材料,仍采用粘土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3、构造柱施工工艺未交待,造成构造柱同墙体连接消弱;4、结构主体施工同其他专业配合交代不清,各专业配合不到位,后开洞对结构造成较大损伤;5、砌体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不明确,造成施工质量参差不齐;6、刚性楼盖未设温度缝或留置现浇板后浇带,造成工程完工后墙体出现不规则裂缝;7、为节省造价未设置地圈梁,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8、窗台、挑梁底部等位置为采取防裂措施等。
  三、挑梁上墙体兼作上层挑梁底模问题
  多层砌体房屋中, 每层悬挑梁单独承担本层挑廊 (或阳台) 荷载, 但在实际工程中, 设计者未加以专门说明, 施工方出于方便施工的考虑, 将挑梁上的隔墙兼作上层挑梁的底模, 致使整个上层悬挑部分形成一个整体, 其实际传力模型和设计者的初衷完全不一致, 使最底层挑梁实际承受了上面各层传来的荷载, 导致其弯剪承载能力不足。
  如开封通许某工程,7层砌体结构办公楼,由于建筑设计的需要,2-5层外挑 1.5m, 开间 3.6m, 每层挑梁截面尺寸240×360, 上部配筋3?18,按分层荷载计算, 挑梁强度及刚度均满足安全使用要求,但由于施工中将挑梁上的240mm厚墙体兼作上层挑梁的底模,致使底层挑梁承受弯矩过大而开裂。此类问题将直接导致承重挑梁的破坏, 危及结构的安全, 设计时应予以特别注明, 在结构设计中应将隔墙改为120mm厚的后砌隔墙, 或专门说明处理方法及改变结构设计方案
  四、构造柱及墙体加筋问题
  构造柱除应按规范要求,在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所有纵横墙交接处设置以外,在8度区的砖混结构计算时,许多墙中部都应按计算要求增加构造柱,尤其是端部短墙,如图1中方框处短墙,若不增加墙中部构造柱,墙体抗力效应比只能达到0.71,抗震验算根本无法通过。但应注意到,如适当增加构造柱数量将有利于改善墙体抗力效应比,但当中部构造柱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笔耕论文新浪博客,不仅对抗力效应比提高没有帮助,反而会因为墙体截面面积减小而降低其抗震承载力,而某些部位的构造柱应整体加强,如图1中楼梯面凸出部位,外墙角部,这些在地震作用中效应较大的部位,加强措施可采用加大箍筋,提高混凝土标号,同时应增大竖向钢筋规格。计算中若增加构造柱仍无法使抗力效应大于1,则只能采取墙体加筋的方法,但设计时应注意很多问题。如计算结果仅提供配筋值,并未考虑最大最小配筋率,另外规范要求,水平灰缝厚度不得大于12mm。而钢筋上下至少应保证2 mm厚砂浆,因此水平筋根部筋直径之和不得大于8 mm。一般情况下,水平筋可取4 nm(240墙三排、370墙四排),分布筋3mm。但设计中应尽量少采用或不采用水平配筋,而应靠尽可能调整方案、洞口大小位置来提高抗力效应比,因为在施工过程中,钢筋上下各2 nm砂浆就很难保证,而且加筋后灰缝厚度经常超过规范值,不得不返工重做,从而加大了经济成本,产生耗时耗力的效果。
  图l 抗震验算结果(抗力效应比,括号内为配筋面积)

 



本文编号:6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