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32m箱梁预应力孔道管道摩阻性能测试

发布时间:2014-07-27 14:32


  预应力张拉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如何准确将设计张拉力施加于梁体直接影响梁的耐久性、安全性、刚度及矢拱高度。后张梁管道摩阻是引起预应力损失的五个主要因素(混凝土收缩徐变、钢筋松弛、锚头变形及钢筋回缩、摩阻、混凝土弹性压缩)之一。由于施工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及施工水平的差异,张拉前应对管道摩阻现场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张拉力及管道进行调整,将设计张拉力准确施加至梁体。
  兰新第二双线32m箱粱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束沿梁长通长布置,有腹板束和底板束两种。共有孔道27孔,其中5孔采用9—7φ15.2钢绞线,22孔采用10—7φ15.2钢绞线。钢绞线强度等级为1970 mpa。预应力管道采用橡胶抽拔棒抽拔成型,设计管道局部偏差影响系数k=0.0015、摩擦系数μ=O.55。
  摩阻测试的基本原理
  张拉时,预应力钢绞线与孔道壁接触面间产生摩擦力引起预应力损失,称为摩阻损失。摩阻损失主要由于孔道的弯曲和孔道的偏差两部分影响所产生,从理论上说直线孔道无摩擦损失,但由于施工中孔道位置的偏差及孔道不光滑等原因,在钢绞线张拉时实际上仍会与孔道壁接触而引起摩阻损失,称此项为孔道偏差影响(长度影响)摩擦损失,笔耕论文,其值较小,反映在系数k上;对于弯道部分除了孔道偏差影响之外,还有因孔道转弯,预应力钢绞线对弯道内壁的径向压力所引起的摩擦损失,一般称这部分影响为弯道影响摩擦损失,其值较大,并随钢筋弯曲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在系数μ上。
  试验计算原理
  1理论公式
  张拉时,预应力损失按下式计算
  σΔ =σcon[1-e-(μθ+kx)](1)
  式中 σΔ——由于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MPa);
  σcon —— 钢绞线(锚下)控制应力(MPa);
  θ——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长度上,钢筋弯起角之和(rad);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管道长度(m);
  μ——钢绞线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k—— 每米管道对其设计位置的偏差系数;
  2参数μ、k分析
  由式(1)可知,在预施应力过程中,离张拉端x处因管道摩阻而损失的力筋束内力值为
  Fx=Fv[1-e-(μθ+kx)]=βFv(2)
  式中 Fv——张拉力;
  β——预应力损失率;
  x——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力筋束长(m);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长度上力筋束的弯起角之和(rad);
  μ——管道摩擦系数;
  k——管道偏差系数;
  当采用一端张拉一端固定的方法测定参数μ和k时,式(2)可写为
  μθ+kx=-ln(1-β) (3)
  试验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假定式(3)的误差为Δ,则有
  μθ+kx+ln(1-β)=Δ (4)
  如果有n束钢绞线束,则
  μθi+kxi-Ci=Δi(i=1,2,3,…n) (5)
  式中,θi和xi分别为第i根力筋束的θ和x,Ci= -1n(1-βi),从而得到全部力筋束测试误差的平方和为
  q=ΣΔi 2=Σ(μθi+kxi-Ci)2(6)
  当аq/аμ=0且аq/аk=0时,q取得最小值,由此可得
  μΣθi2+kΣxiθi -ΣCiθi =0
  μΣxiθi+kΣxi2-ΣCixi =0 (7)
  解方程组即可得μ、k值,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参数μ和k的耦联,必须借助于2束以上的预应力钢束才能计算出μ和k值。
  试验内容和方法
  1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包括管道摩阻试验和锚具摩阻试验两部分,其中,管道摩阻试验的试验管道为N11、N9、N7、N3、N1b。主要通过测定五个管道张拉束主动端与被动端实测压力值,根据规范规定的公式计算摩擦系数和偏差系数 。锚具摩阻试验采用成都新筑锚在4.0mxO.5mx0.5m的混凝土试件上进行,同时,为测定喇叭口的摩阻损失,在试件上也要进行喇叭口的摩阻损失试验,方法是通过测试喇叭口与锚具摩阻损失之和,再从中扣除锚具摩阻损失,以确定喇叭口的摩阻损失。
  2 测试方法
  2.1管道摩阻测试
  试验预应力束两端均安装压力传感器和张拉千斤顶。在试验开始时,预应力束两端同时张拉至设计张拉控制荷载的20%,然后将一端封闭作为被动端,以另一端作为主动端,分级加载到设计张拉控制荷载。每级荷载到位后,均读取两端传感器读数P2、P1。重复张拉2次。然后根据两端传感器读数,计算出孔道摩阻损失β。
  5试验结果及分析
  5.1孔道摩阻损失
  第二次摩阻测试数据见表2。其中P2/P1设计值为按照《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抽拔橡胶棒成孔时μ=0.55,k=0.0015时的值,P2/P1=e-(μθ+kx)。
  表2摩阻测试数据:预应力束编号P2/P1设计值P2/P1实测回归值

 



本文编号:7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