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9:15
本文关键词: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乌江流域 传统聚落景观 景观特质 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聚落众多但破坏严重,传统聚落景观的继承与延续出现问题。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对于传统聚落景观进行保护亟为必须。乌江流域的多元文化和独特的自然背景催生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聚落景观。本文以乌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中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川盐古道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乌江流域的历史文脉进行了梳理,结合文化景观及景观特质的研究方法,对乌江中下游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景观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了适宜于乌江流域的,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类型及其特质研究的流程与具体方法。第二,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乌江中下游流域文化线路的历史演进及嬗变,分析得到乌江流域地区因文化线路存在而受到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军政变革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三,中观层面研究,依据聚落起源、聚落形制、聚落民族、建筑形式与风格四点人文要素的不同。对乌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中传统聚落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得到了乌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的景观类型。通过案头工作研究及实地调研调整,最终将乌江中下游流域的传统聚落划分为商贸聚落与农耕聚落两个大类,在农耕聚落层面又细化得到土家架空建筑聚落群、土苗汉特色建筑聚落群、仡佬、侗族筑台建筑聚落群三个亚类。第四,在微观层面,在前文中研究得到的聚落景观类型的基础上,选取了四个保存较为完好,景观特质较为明晰的聚落进行实态研究,通过前文中构建的方法,从感知型景观特质和表征型景观特质两个方面,对聚落的景观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从聚落择址、聚落布局形态、建筑景观、街巷景观、空间感知和视觉审美六个方面,识别并总结出其景观特质。第五,对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的保存现状,提出了从宏观层面以线带面区域联动保护发展以及微观层面聚落整体景观特质保护两个部分提出了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保护策略。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能为乌江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乌江流域 传统聚落景观 景观特质 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1-12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研究内容12
- 1.4 相关概念界定12-15
- 1.4.1 文化线路12-13
- 1.4.2 传统聚落13-14
- 1.4.3 景观特质14-15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15-20
- 1.5.1 传统聚落研究内容及方法的转变15-16
- 1.5.2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传统聚落研究16-17
- 1.5.3 聚落景观特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7-18
- 1.5.4 乌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18-20
- 1.6 研究框架20-21
- 2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21-33
- 2.1 研究范围界定21-23
- 2.2 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类型划分方法研究23-26
- 2.2.1 类型研究概述23-24
- 2.2.2 聚落分类依据与流程24-26
- 2.3 聚落景观特质识别方法研究26-33
- 2.3.1 识别研究概述26-28
- 2.3.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28-29
- 2.3.3 乌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29-33
- 3 乌江流域文化线路的历史演进及嬗变33-46
- 3.1 乌江盐道的开辟与历史演进33-37
- 3.1.1 原始开发时期的乌江盐道33-34
- 3.1.2 “盐、茶、马”路初兴34
- 3.1.3 “涪岸”设立扩展川盐运输格局34-35
- 3.1.4 “川盐济楚”的繁荣阶段35-36
- 3.1.5 抗战时期的航运治理36-37
- 3.2 川盐古道在乌江中下游流域的具体路线37-39
- 3.2.1 涪岸盐运路线37
- 3.2.2 古道延伸拓展37-39
- 3.3 乌江流域文化线路所带来的地域影响39-46
- 3.3.1 军政变革40-43
- 3.3.2 移民迁徙43-45
- 3.3.3 文化交融45-46
- 4 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的类型研究46-67
- 4.1 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的源起与发展46-51
- 4.1.1 行政建制初得聚落格局46-47
- 4.1.2 商业贸易促进聚落转型47-51
- 4.2 乌江流域传统聚落类型划分51-61
- 4.2.1 案头工作研究51-54
- 4.2.2 案头工作结论草图54-56
- 4.2.3 实地调研研究56
- 4.2.4 聚落类型划分调整56-61
- 4.3 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分类型概述61-67
- 4.3.1 商贸型聚落61-62
- 4.3.2 农耕型聚落62-67
- 5 乌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研究67-114
- 5.1 研究选点67-68
- 5.2 商贸聚落景观特质研究——以酉阳龙潭镇为例68-85
- 5.2.1 表征型景观特质68-79
- 5.2.2 感知型景观特质79-85
- 5.3 农耕聚落景观特质研究——以神童溪、金龙村、铺溪村为例85-107
- 5.3.1 表征型景观特质85-101
- 5.3.2 感知型景观特质101-107
- 5.4 聚落景观特质提取107-114
- 6 总结114-122
- 6.1 乌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质成因分析114-117
- 6.1.1 文化线路影响下的多民族杂居114-115
- 6.1.2 文化线路引入的移民文化渗透115-116
- 6.1.3 文化线路引入商贸文化116-117
- 6.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保护策略117-120
- 6.2.1 宏观层面以线带面区域联动保护发展117-119
- 6.2.2 微观层面聚落整体景观特质保护119-120
- 6.3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不足120-122
- 6.3.1 主要结论120-121
- 6.3.2 不足之处121-122
- 参考文献122-129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29-130
- 致谢1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世友;;明朝对乌江流域的治理方略与民族政策调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乐君;李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的景观更新[J];中国园林;2011年11期
3 张斌;;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反思[J];中国园林;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813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81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