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论“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4-07-07 17:15

  教育智慧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教育智慧通过两个渠道得以传承:一是通过思想系统化、显性化,并以教师教育的形式得以传承;二是通过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最原初、直观的教育观念,通过教育生活不断的新生和发展。这两个渠道形成了两种教育学,即“庙堂教育学”和“民间教育学”。
  一、“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内涵及其整合价值
  (一)“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内涵
  “庙堂教育学”在这里所指的是一种专业的教育学知识,它通过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的著述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以经典著作以及官方教师教育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是已成形的、稳定的、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概念系统的知识。一般在教师入职前所经历的师范训练阶段经由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所获得,但因为此时的教师处于虚拟教师成长阶段。所以这些系统知识的获得相对来说是刻板的、观念型的,它可以通过准教师的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但却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分离的可计量的显性知识。
  不同于“庙堂教育学”,“民间教育学”是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具有情境性、经验性、灵活性、分散性、潜隐性、民间流传性和代际传承性的特点,虽然它未进入科学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教育学实践系统,却囊括了民间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是个体所具有的一般知识。教学是一个存贮着大量缄默知识的场域,这些未经编码的直觉性观念常常分散和隐含在教育者的经验之中,是民间教育思想的底色。这种教育学知识与教师的个人生活史紧密相连,个体在尚未成为一名或尚未准备成为一名教师时,其观念中就已经拥有一种隐性的和直觉性的教育学理念。即使未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学训练,但个体观念中存在的隐性知识也会使教师个体倾向于以特定的方向思考,因而产生后抑制效应。即使教师不能描述他们的教育原理,但是他们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遵循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以及隐含着如何帮助儿童发展的理论。虽然这些朴素的言语或潜意识的行为还未能成为上位概念,但是这种民间教育学对教师的行为却有着深刻、广泛而绵延的影响力。
  (二)“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分野
  “庙堂教育学”因系统化、艰涩难懂等特点,更多地为学院派所掌握,而民间教育学因其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教育的经验,更多地为一线教师所推崇。二者之间的分野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1 系统与片段
  庙堂教育学中的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是以抽象概念进行体系建构,有着一套严格审查过的教材课程,以抽象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概念、原理构成的课程体系是理性化的体现。民间教育学中的知识往往是片段化的,并且常常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是与个体的人性、经验和所处情境交织在一起。这种才能或知识的获取路径是不清晰的,教师也很难说清楚这些行动的背后隐喻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能传授给他人。
  2 逻辑与无序
  庙堂教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经过无数专家提炼整理,并在时间维度中形成不同流派,梳理出其独有的逻辑关系。在教育中所使用的大量格式化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并经过验证,对历史经验的比较分析和数据统计,为这种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和证明。教育作为特殊的研究领域,有很多自变量是难以控制的,例如教师的心态变化、教育情境的变化、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于是民间教育学中的隐性知识的作用机制便难以客观描述。教师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经验和隐形知识很难进行复现性的实证分析,也尚未抽象到理论的水平,也正因为这种不可复制性对于具有类似教育风格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3 稳定与变动
  庙堂教育学中的教育学知识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品性,它有很强的复现性和陈述上的严密性。课程体系只要在稳定的条件和环境中,笔耕论文,其所传授的知识所代表的事实和规律就会显现出来。民间教育学中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教育实践中因为一些关键事件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个人经验与学生的个人风格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所以会造成教育结果的变动,变得无法预测。
  4 格式化与非格式化
  庙堂教育学的知识是经过精细编码,有其严密的语言使其系统化,通过公式、定理、规律、原则等形式进行表述,教师在使用这些格式化的知识时可以明确分辨出知识的归类和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的方法也是可以表达得出和可以相互借鉴的。而民间教育学的知识是尚未经过编码和格式化的,更多依赖的是个人习惯、特技和信念得以传递,缺少严密的语言体系将其逻辑化。
  5 传承与断裂
  庙堂教育学中有专门的教学方式,用以表现知识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通过听课和反思等多种途径对方法效度进行反复验证。所以关于这种的知识是容易传递和理解,也容易进行分享,通过个体间的交流使知识得以传承。而民间教育学中所需传递的知识内涵并不稳定,是代际间文化流传的一种结果,所以其背后的原理很难挖掘,很容易就形成了断裂。因此这种知识更多是要在图像性资料中通过不断的揣摩、体悟。通过专门研究摸索其背后的稳定因素。
  (三)“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整合的价值
  在民间教育学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活动,使得日常的、连续不断的教育生活成为可能。在教育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部分地会被提取为教育概念。这两种教育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主体内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两者因其典型的知识特征使得在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生成过程中都具有优越性和局限性。“庙堂教育学”因为规范和系统,可以让教师受到专门化的训练,但其太过抽象的理论会使得教育学知识过于神圣化,疏远了教育实践,单薄了教师自身情感和个性化的价值。“民间教育学”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全部的生命体验,但因其情境性和隐秘性使得教育学知识零散而神秘,淡化了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整合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促成了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重构,突显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价值。

本文编号:2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