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 要: 文章从国学教育在近代历史的热潮和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探析国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国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国学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国学教育 路径选择
一、引言
何谓“国学”?传统的概念和现代的概念不同。近现代我们所称的“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史学、文学、哲学和宗教学等学科。[1]从历史的范畴去理解,国学的概念内涵丰富广泛,文化经典是国学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基本修养。[2]
在我国,国学教育历史悠久,几经沉浮。在20世纪中,“国学热”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是在“五四”新文运动之后,引起人们对国学的反思,许多高校如清华、北大都设立了国学研究系院,促进了国学研究的发展。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有学者从构建民族道德信仰体系的高度出发,提出从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寻找精神支柱,国学热随之兴起。进入21世纪,国学又开始火热起来,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文教育魅力。朱自清先生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历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而朱先生所说的“古典”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国学”。可见,他把国学教育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学习国学文化经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人生真谛;树立伟大的人生理想,做到言行一致;启迪心灵智慧,塑造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全身心,促使成长成才。国学教育的魅力具体而言,首先在精神层面上,能唤醒学生的爱心,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努力奋进的意志,让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其次在学习能力上,能够让学生吸收前人思想之精华,培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读写能力,养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当然,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华夏民族的有用之才。[4]
二、国学教育现状
在中小学阶段,国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但是目前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国学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反思语文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学生日
常的会话和作文里夹杂的满是英语和所谓时髦的网络语言,比如“去HIGH了”“来打酱油的”“有木有啊”“给力”等;能够轻车熟路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却不能完整地翻译一句文言文,与其说这是创新,还不如说是国学教育的不足和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以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发出感慨:“我们走出国门的高层次人才都变成了‘黄皮白心’了,能够海阔天空对西方科技知识评头论足,却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典知之甚少。这样的缺失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人,能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有感情吗,能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吗?”[5]这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各个阶段的国学教育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青年报》、《北京文学》等报刊曾掀起了对语文教育史无前例的大讨论,引起学界各方名流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关注到国学教育的缺失,教育部也随后实行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语文教育的国学教育内容虽有增加,但仍然是厚此薄彼:重古诗词,轻经籍典章;重现代文,轻文言文;重语言文字,轻语感语境。语文教育也没有真正包含历史教育、经典教育、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6]并且在教学上仍然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惯性。
三、国学教育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一)存在问题
从国学教育的现状和历史意义看,国学教育注重对人的文化熏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学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经调查分析,我认为:第一,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第二,语文教育中国学内容不够丰富;第三,国学教育没能形成系统性、计划性、整体性。
如前文所述,国学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薄弱,我们应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加强国学教育的融入。
(二)路径选择
1.抓好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教育,培养合格国学教师。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打铁自身身要硬,只有加强了本身的国学涵养,才能担当起国学教育的重任。
第一,要培养出合格甚至优秀的国学教师,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在职语文教师送出去培养。如2010年8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广西中小学国学师资培训班开班。培训分为集中学习和自学推广两个阶段。在集中的学习期内,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系统地接受传统礼仪课、国学素养课和教法课培训内容;集中学习结束后,培训班的学员回到各自的学校,利用课余继续自学,丰富国学素养,根据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的内容。这也是普遍可行培养师资的模式。
第二,在校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是国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生力军。对于他们,设置如国学通论、国学研究方法论等专门课程,并制订计划有针对性地、系统化地对他们加强国学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保证国学教育有效实施的第一步。
2.将国学教学内容融入语文课教材,将语文课作为国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现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开发现实可行的国学教育普及性和专业性的辅助教材,这样可以和原有教材有机结合形成呼应。21世纪初,我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新课标”,尽管凸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还是有所欠缺,应当在辅助教材中增加如《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的选读内容,突出语文教育的传统性。[7]在辅助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育和学习成长的规律,分小学、初中及高中各个阶段进行编撰。小学阶段,学生处于黄金记忆重要时期,可以增加如《三字经》、《论语·学而》等编目的学习和诵读,这些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格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他们对于内容也许难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的诵读记忆往往终身难忘,今后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消化。初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开始萌动的时期,学生往往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其个性品质、道德信仰开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初步萌芽。如《论语·宪问》、《孟子·尽心章句》等篇目的学习,可以促进他们正确树立好“三观”,培养良好的品格。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明显成熟,新课标实施后,目前的教材对文化经典做了较多的吸收,还可以加入一些如《韩非子》、《墨子》等经世致用之文和老庄的论著。[8]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保证国学教育的实效性。
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授课模式外,我们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将文化经典改编成动画片,,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寓教于乐,效果会非常显著;对于初中生,可以通过文化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效吸收;对于高中生,可以邀请大学国学研究专家做专题讲座,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国学教育的精华,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精华的理解,也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觉走入国学领域,为大学的国学教育作一个有益的铺垫。
四、结语
诚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们从百年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可以看到国学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它是我们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程建忠.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国学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1,(2):75. [2]傅可.国学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8,(2):146.
[3][4][7]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5]常有诗情酬岁月——访十六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EB/OL].(2001-12-19)[2011-05-16]().
[8]成特立.论当今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及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本文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的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