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

发布时间:2018-01-24 04:01

  本文关键词: 傅斯年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国学 东方学 出处:《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外迅速起行 ,以新机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 ,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不过 ,只找材料不读书的偏激 ,脱离学术正轨。受此影响 ,学术主流难免走上窄而偏的狭境 ,导致学术界长期陷入派分的纠葛。
[Abstract]:Fu Sinian's the purport of the work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languages as a symbol of the academic transition in modern China. Mainly aimed at Zhang Taiyan, a former academic mainstream student, Fu put forward that history is just an extreme slogan such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However, the contents and paths advocated ar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Peking University Sinology. Its contribution lies in the rapid departure out of words and gathering a group of like-minded people in new institutions. In archaeology and other fields quickly achieved more than predecessors. However, only looking for materials not reading extreme, off the academic tra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the academic mainstream will inevitably go into a narrow and narrow environment. Cause academic circles to fall into the dispute of allocation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510275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世纪之交 ,关于近代中国学术如何转承的问题 ,引起不少学人的关注。他们从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和方面提出了新意纷呈的见解① 。其中重要的线索 ,是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发展变化。有学者认为 :“傅斯年创立史语所 ,不论治学的态度、方法、目标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2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刘贵福;钱玄同与五四思想革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王纯;“史学三裴”在文献学上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1年03期

6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7 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万光军;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戴峰;清初经世文风的鼓荡与转折——以唐甄《潜书》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严寿征;;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p槨吨问沸髀邸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刘晓东;;明代监阁体制探赜[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葛志毅;;序:史学为中国文化托命之本[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5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郑洪;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东;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南下扩张[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3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哲生;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J];文史哲;2005年03期

2 丁延峰;论傅斯年《诗经》研究的方法和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蒋大椿;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4期

4 岳玉玺;;傅斯年生平评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陈平原;失落在异邦的“国故”[J];读书;2002年06期

6 呏咎

本文编号:1459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59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