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与中国文化
本文关键词: 王选 中国文化 民族气节 生生之道 儒商文化 出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王选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真正继承者和开拓者,是当代民族英雄。中国文化赋予王选浩然的民族气节、昂扬的生生之道、和谐的人文精神。王选卓有成效地推进汉字文化迈上伟大的复兴道路,以自主创新的科技文化、义利并重的儒商文化和甘做人梯的道德文化,弘扬了中国文化。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造就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重视杰出科学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要加强国学教育,继承东方科学,摆正义利关系,使中国本土涌现出更多的王选式的科学大师。
[Abstract]:Wang Xuan is the true successor and pioneer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hero. Wang Xuan promot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road, with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the righteousness and the benefit equal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fucian businessman culture and the willing person ladder moral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inese culture in bringing u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outstanding scientist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herit the science of the East.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profit, so that more and more Wang Xuan-style masters of science emerge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N09
【正文快照】: 王选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更是当今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国四大发明的真正传人。王选一生没有留过洋,他是新中国1950年代培养的大学生。面对他的光辉业绩,人们不禁思考,王选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发明人物?王选成长的文化与教育背景是什么?他与中国文化又有何深层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昆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科研方法和创新思路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读者园地[J];自然杂志;1981年02期
2 李国豪 ,张孟闻 ,曹天钦;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技术史》[J];自然杂志;1981年09期
3 何倩;;日本的茶道[J];世界知识;1981年07期
4 刘绍杰;李秋海;;饱经沧桑的博物学家——记荆三林教授[J];大自然;1981年03期
5 纪树立;何锡蓉;李鸿斌;蔡乃中;赵小玲;;徐光启:中西科学第一个交点[J];世界科学;1984年04期
6 秦文忠;回族民间传统体育[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7 杰姆斯·A·戴托;王顺义;王星恒;;科学与技术在日本社会[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年02期
8 张企程;;在赤道线上开拓工作的胡愈之——《流亡在赤道线上》读后记[J];世界知识;1986年14期
9 叶晓青;;科学史研究中的文化观——评N.席文“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06期
10 高履端;浅谈美国人的价值观念[J];科技导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问题的思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青;不要错过一个时代[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3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4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世界两大文明:历史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0年
5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6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杨彬;中国残疾人事业形势喜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刘德伟;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7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3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4 邱环;藏传佛教禅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韩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以美国庄臣公司(中国)为例[D];暨南大学;2000年
7 大场悦子;“清贫”的意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艳;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学院;2001年
10 薛红;论唐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59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5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