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安文集》的一桩公案
本文关键词: 《静安文集》 《海宁王忠悫公遗书》 王国维 罗振玉 叔本华 尼采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静安文集》是王国维的第一部文集,内容以哲学、教育学等研究为主,编订于1905年。王国维去世后的第一部全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没有将其收录,遂致议论蜂起。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提出王国维寄寓日本期间曾有摧烧《静安文集》之说是可信的。罗振玉从求"醇"的角度不予收录,也当是出于对王国维的一种尊重。《静安文集》乃是王国维探索西方哲学的产物,希望由此创造中国的新文化,但反响寂寥。在《静安文集》编订之时,王国维对西方哲学即多有质疑之意,后经数年持续研究,终于弃哲学而专攻文学,稍后更转治国学。《静安文集》的被摧烧是王国维向国学挺进的一个重要信号、一种精神象征。
[Abstract]:Jing'an Collection,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works by Wang Guowei, is composed mainly of philosophy, pedagogy, etc. It was compiled in 1905. Luo Zhenyu, in his biography of Haining Wang Zhongcourt, put forward that it was credible that Wang Guowei had a collection of burning articles during his stay in Japan. Luo Zhenyu was not included from the angle of seeking "alcohol". It should also be out of respect for Wang Guowei. "Jing'an Collection" is the product of Wang Guowei's explor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hoping to create a new culture in China, but the response is lonely. When "Jing'an Collection" was compiled, Wang Guowei had more doubts about western philosoph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continuous research, Wang Guowei finally abandoned philosophy and specialized in literature, and later turned to the stud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 burning of the anthology of Jing'an is an important signal and a spiritual symbol for Wang Guowei to adv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2 O@同壮;;王国维与庄子的文化渊源[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卫一兰;;道不尽的转折——儒家传统思想与王国维的人格建构[J];大家;2012年17期
4 武少民;;王国维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齐小刚;;王国维科举考试考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彭玉平;;《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存奎;;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中的“科学方法”之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岳爱武;;近代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J];高教探索;2009年04期
9 朱彦民;;戴家祥先生在津古文字研究述评[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10 杨玉昌;论叔本华和王国维对东西方哲学的融会[J];河北学刊;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3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6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10 余伟良;二十世纪的中国学位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3 徐建;王国维经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4 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研究(1902—1949)[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汪沛;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论之比较[D];西北大学;2003年
6 黄惊涛;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D];湘潭大学;2003年
7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李晓华;转型期一个文论经典的诞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强强;人间须信思量错[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戴婷;从王国维的悲剧观看中西文化的融合[D];扬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续)[J];紫禁城;2002年04期
2 李刚;;王国维死因三说与新探[J];求索;2007年02期
3 商志(香覃);;《殷虚书契考释》“王著罗窃”的由来及驳辩[J];殷都学刊;2006年04期
4 罗继祖;罗振玉和王国维两家的财权[J];文教资料;1998年02期
5 赖谋深;;《殷虚书契考释》作者考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陈炜湛;曾宪通;;论罗振玉和王国维在中国古文字学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J];学术研究;1980年05期
7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J];紫禁城;2002年03期
8 彭玉平;;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J];中州学刊;2008年06期
9 王学海;罗振玉、王国维《殷墟书契考释》的后现代之争[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10 王文生;王国维评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4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8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吴其昌眼中的王国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N];团结报;2002年
4 李洪岩;王国维开罪沈曾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N];团结报;2002年
6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7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8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9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谭飞;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8 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9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3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9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10 向娟;王国维游戏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28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52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