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无人对夕阳——仰望陈寅恪
本文选题:陈先生 切入点:读书治学 出处:《中小学管理》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1949年冬,毛泽东第一次去苏联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斯大林忽然向他问起一个人,说读过这个人的历史著作,毛泽东却不知其人是谁。毛泽东回国后专门查访,方知此人乃是陈寅恪,已南下岭南执教。与和他同时代的梁启超、胡适、鲁迅等大家熟悉的名字相比,陈寅恪是让人陌生的、非主流的;但在学术领域,他却是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他在36岁时即被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为导师。据说当年梁启超为能让清华大学聘请到既无学位又无著述的陈寅恪做导师,曾这样力荐道: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不如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陈寅恪的学生如季羡林、冯友兰、周一良
[Abstract]:In the winter of 1949, Mao Zedong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celebrate Stalin's 70th birthday. Stalin suddenly asked him about a man who had read this man's historical work, but Mao Zedong did not know who he was. Fang knows that this man is Chen Yinke, who has gone south to teach in Lingnan. Compared with the familiar names of his contemporaries Liang Qichao, Hu Shi, Hu Shi, and so on, Hu Shi is strange and non-mainstream, but in the academic field, But he is the most famous historian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er in modern China. Linguist. When he was 36 years old, he was hired as a tutor by the Tsinghua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t is said that Liang Qichao, in order for Tsinghua University to hire a teacher with neither a degree nor a written work, once said, "I, Liang Qichao, even though I am copyrighted." But when my books are added up, they are not as valuable as Mr. Chen's 300 words. Chen Yinke's students, such as Ji Xianlin, Feng Youlan, and Zhou Yiliang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分类号】:K8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浦江;正视陈寅恪[J];读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程二奇;;陈寅恪佚文偶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周伟良;;“武中道场”的历史源起评述——兼论少林武术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吴焕良;;十六国时期敦煌城市定位转型刍议[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年05期
5 张永奎;;喜聚异同 宁繁勿简——陈寅恪史料观渊源略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6 陆远;;对花还忆去年人——以序跋作品考察陈寅恪的学术理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黄守愚;;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陆远;;序跋:理解陈寅恪学术理路的一种向度[J];东方论坛;2008年03期
9 龙靖遥;本土意识中的权力意志[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刘文锁;;《渐中语类》补白[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8 梁尔涛;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孔燕妮;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花明;一曲“阳关”叠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睿臻;“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D];兰州大学;2011年
3 詹莹;极“左”话语的典型标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研;闵齐O刻《会真图》考[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刘风雷;伤痕文学的“重”与“轻”[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邓稳;“仲长园”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覃江;安般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赵建林;魏晋“春秋决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李跃庭;“双向的煎熬”: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慧云;井冈山: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阐释[D];南昌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复;;文史大师陈寅恪:义宁之学 声震内外[J];读书文摘;2011年02期
2 散木;;《一九五七年前后的陈铭枢》一点补充[J];博览群书;2001年02期
3 毛胜;;毛泽东读谈梁启超[J];党的文献;2011年04期
4 张文澍;;“元yP党家”之子的血缘注脚——读《陈寅恪的家族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4期
5 鲁川;粗读陈孝英[J];上海艺术家;1995年06期
6 李法杰,于云洪;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J];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荆竹;学界巨子陈寅恪[J];朔方;2003年02期
8 盛巽昌;;关于《毛泽东巧改前人诗》补正[J];世纪;2005年04期
9 雷颐;;一身跨两代 阅读陈乐民[J];博览群书;2008年01期
10 李军;;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梁启超[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张国安;;研究陈寅恪先生一得[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周大伟;;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6 杨炳昆;;郭沫若与中外文化交流论纲[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克勤;《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N];文汇报;2007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雒建民;手机消费雾里看花[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4 记者 韦茂明 通讯员 陈志琨 粟少清;托运货物未清点 被盗损失谁担责[N];法治快报;2006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于瀛 包力 实习生 丘惠莲;别糊里糊涂买了“问题房”[N];深圳商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振庆邋见习记者 沈斌;财路·陌路·黄金路[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7 吴丹;那份清代《成都日报》隐居省图书馆[N];成都日报;2008年
8 班书尚;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怎么赔?[N];江苏法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刘永刚;一个工薪家庭的理财方案[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10 徐娜姿;超市促销 别把顾客折腾累了[N];宜兴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赖亦明;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7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8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9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新林;论“流质易变”表象背后的不变本质[D];苏州大学;2009年
2 刘亮红;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论[D];湘潭大学;2003年
3 曹亚明;论梁启超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误读及其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英展;试析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海霞;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华;试论中国近代早期新闻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陶政波;论延安精神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姚静芬;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杨党校;中国生态政治的双重内涵: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10 贺永旦;略论毛泽东实现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0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56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