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

发布时间:2018-03-13 12:17

  本文选题:新感觉派 切入点:欲望叙事 出处:《人文杂志》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Abstract]:The "desire narrative" in the novel of Neo-sensationalism is an existentialist way of expression, that is, neo-sensationalism excavates the existential anxiety and existential state of modern urban people from the illusion of feeling. The artistic physiology of narration and existentialism has been connected with his own unique desire. Schopenhauer's will for survival and Nietzsche's will for right ar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philosophy of desire" or "art physiology",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essence of existence of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body, desire, and art, In an attempt to create new thinking and life forms and their possibilities, Wang Guowei, the master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recognized the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of desire" and turned his life into a question mark of "being". Through this question mark, we re-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appealing for desire. From Wang Guowei to Neo-sensationalism, it shows the trajec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irrational narrative of desire in modern China. If "desire" and "enlightening reason" coexist in the narrative of desire in the May 4th Literature, the Neo-sensationalism rewrites the discourse of desire by the way of "feeling".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be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on the level of "desire", thus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esire to the narrative of "culture"-existentialism.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项目号:1011246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略”(项目号:10A084)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光芒;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2 张之沧;;论德勒兹的非理性认知论[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3 李洪华;;现代都市的“颓废”书写——穆时英小说创作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乔以钢;孙琳;;论新感觉派文本的“尤物叙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张英进,冯洁音;都市的线条: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笔下的上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薛雯;;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薛雯;;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建飞;周瘦鹃的“礼拜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一秀 ,方维保;男性的哲学:欲望故事与诚挚悲悯——评叶兆言的长篇小说《我们的心多么顽固》[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6期

2 唐文明;现代人的道德追求[J];读书;1999年08期

3 刘心武;邱华栋;;在多元文学格局中寻找定位[J];上海文学;1995年08期

4 赵彦芳;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5 刘川鄂;“池莉热”反思[J];文艺争鸣;2002年01期

6 吴福辉;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01期

7 张英进,冯洁音;都市的线条: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笔下的上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蓉;;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身体想象[J];小说评论;2009年04期

2 周颖玲;新感觉派小说初探[J];学术论坛;1987年04期

3 蔡晓楠;关于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刘进才;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语链[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马琳;新感觉派小说的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林敏;;孤独:照亮艺术的烛光——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征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黄莹;;论“新感觉派”的艺术创作风格[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3期

8 罗田;“诗的内容已经变换了”——读刘呐鸥的新感觉派小说《热情之骨》[J];名作欣赏;1986年02期

9 刘进才;新感觉派小说叙事艺术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周仲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心理概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谢有顺;;写作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还要与时代肝胆相照——就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答记者蒲荔子问[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范藻;;痛定思痛,地震文学的美学介入及其神学冥思[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根红;;影像修辞与我国电视剧的“民工叙事”[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继会;;关于“新都市小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6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陈厚诚;;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孔U,

本文编号:1606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06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