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东传与古代朝鲜半岛阴阳说
本文选题:《周易》东传 切入点:古代朝鲜半岛 出处:《周易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儒家经籍《周易》于汉代时已东传至朝鲜半岛,并在其"三国"时被确立为国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儒学教育体制和科举"科经取士"制度的促动下,古代朝鲜半岛不仅全面、系统地吸纳了《周易》思想,李氏朝鲜时还形成了活跃的易学研究局面,建构了自身的易学体系,成为域外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周易》思想及易学研究在朝鲜半岛的不断深化,其阴阳说也逐步渗透至天文地理、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最终对朝鲜半岛哲学思想的发展及民族思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bstract]:The Book of chang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ancient China was spread eastward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Han Dynasty, and was established as an important learning content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during its "three Kingdoms" period. It was inspired by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selecting the Scholars from the Classics". Not only did the ancient Korean peninsula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bsorb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but Lee also formed an active situa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constructed his own system of Yi studie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seas study of Yi.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Zhouyi thought and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its theory of yin and yang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fields of astronomical geography, political thought and social culture, etc. Finally, 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hinking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B221;B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问永宁;;《周易参同契注解》与韩国丹道易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似珍;曹南冥图式的易学意义[J];周易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红英;;朝鲜民族的起源与原初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苗威;;以朝鲜古代史早期阶段为中心谈朝鲜通史的认识体系[J];博物馆研究;2010年02期
3 于志娥;;宽厚谨慎 为政廉洁——宋代名相王旦[J];沧桑;2007年05期
4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5 王海龙;刘晓敏;;朝鲜开国前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赵红梅;;临屯郡地望考[J];东北史地;2009年05期
7 朴承权;体育的象征性与政治化——浅谈韩国现代足球成长历程中的政治因素[J];当代韩国;2003年04期
8 李永春;;简论朝鲜通信使[J];当代韩国;2009年01期
9 李永春;;试论大院君时期朝鲜的对外政策——以“丙寅洋扰”、“辛未洋扰”及朝鲜的对应为中心[J];当代韩国;2010年03期
10 朴延华;许筠与《闲情录》[J];东疆学刊;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毕大群;;中韩古代武举比较浅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山;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3 金东春;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4 朴延华;高丽后期王权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吴文善;比较视野中的金时习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朴婷姬;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王克平;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9 姜云;韩国风流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李钟九;壬辰倭乱时期全罗道社会状况与义兵运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超;乾安平民自建住居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沈英淑;高句丽迁都平壤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郑红英;高丽恭愍王初期的改革与反元政策[D];延边大学;2003年
4 卢英兰;对黄真伊及其诗歌文学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3年
5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6 吴花;朝鲜民族神话中的鸟崇拜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王非;明代援朝御倭战争与朝鲜的“再造之恩”意识[D];延边大学;2005年
8 赵君;栗谷的经世思想及其哲学基础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9 常乐;朝日《江华岛条约》签订与清政府“劝告”质疑[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陈武强;北宋西北边区的民族法律政策[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6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0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