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启超近代目录学思想
本文选题:梁启超 切入点:目录学 出处:《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介绍梁启超近代目录学理论和书目工作实践,阐述其治学之法和为学之道、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认为梁启超通过编撰国学举要书目和新学西学书目、改革图书著录内容、创新图书著录体例、创立全新的图书分类体系,并把书目的社会作用提高到国家自强的政治高度,为我国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Liang Qichao's modern bibliography theory and bibliographic work practice, expounds his methods and ways of studying, and propagat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bibliography of bourgeois cultu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Liang Qichao compiles the important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ew bibliography of western learning. Reforming the contents of book cataloging, innovating the style of book cataloging, creating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books, rais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bibliography to the political hei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bibliography thought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新力;《明史艺文志》编撰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李飞;;六朝目录学新变对文体辨析的消极影响——以“文笔说”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贺修铭;;社科文献交流的过程与模式[J];图书与情报;1986年Z1期
4 李明杰;中国古籍版本学形成时期再辨[J];图书与情报;2002年01期
5 崇静;;古代目录学类例述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宗友;;中国古代经学目录的产生与发展[J];古典文献研究;2004年00期
7 唐黎明;张固也;;论郑樵《通志·艺文略》与“民间之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02期
8 孙晓辉;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陈卫才;李德辉;;文馆起源与两汉藏书机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郑永田;乔好勤;;试论晚清国学举要书目的编撰[J];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连龙;《逸周书》源流及其所见经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谢超凡;俞樾诸子学与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寅;岳珂著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史磊;清末民初小说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甘浦;姚燮与戏曲[D];广州大学;2007年
3 雷博;《通志二十略》中的秩序理想与精神内涵[D];北京大学;2008年
4 史振卿;《焦氏笔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世磊;《别录》《七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殷炳艳;《七录》研究及其重辑[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圆圆;《玉海》实录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林;近代藏书家李盛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铛;读《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浅析梁启超目录学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艾露;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9年01期
3 谢俊贵;;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J];新世纪图书馆;1982年02期
4 邹娟;章学诚与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之比较[J];福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5 艾克利;;试论梁启超前期的书目实践活动及其目录学思想[J];图书馆学刊;1984年02期
6 刘明铛;从《西学书目表》看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J];图书馆学研究;1997年01期
7 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8 孙建华;;学习梁启超早期目录学思想札记[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6年01期
9 郜向荣;;梁启超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年02期
10 傅金柱;但开风气不为师——浅谈梁启超的西学目录学思想[J];图书馆建设;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10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1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