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图像证据的符号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7 15:08

  本文选题:图像证据 切入点:结构理据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学术间的激荡与互动从未止息。伴随着国学的沉沦与复兴,一个亟待突破的命题日益凸显,这就是中西学术方法的融合、再造与创新。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即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叶舒宪《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三重证据法"之后,又提出"四重证据法"的命题,强调文史研究中文献之外的人类学、考古学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对非文字材料的自觉利用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给国学的考据传统带来视野和方法的大变革。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认为在"多重证据法"的结构框架中,存在着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书写媒介文化和以非文字符号为中心的口传及图像媒介文化,必须警惕"多重证据法"中的媒介霸权、符号暴力和文化意识形态。孟华《图像证据的符号学分析》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图像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度,讨论了两种图像理据:结构理据和意指理据。探索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人文科学学术方法的创新正是上述三文价值之所在。
[Abstract]: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the agit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have never stopped. With the decline and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proposition that needs to be broken through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at i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methods. Re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The thre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have made a beneficial attempt. Ye Shuxian, "Triple evidenc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imes." after the Triple evidence Act of the middle of -10s,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four-fold evidence law",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nthrop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ther than the literature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holds that the conscious use of non-written material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he tradition of textual research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methods. Dai Yun Hong < "multiple evidence Law" in the View of "Media Field" > thinks that it i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ructure of "multiple evidence Law". There exists writing media culture centered on character symbols and oral and image media culture centered on non-character symbols. Therefore, media hegemony in the multiple evidence Law must be guarded against. Symbolic violence and Cultural ideology. Meng Hua "semiotic Analysis of Image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o study the true correlation between images and facts to be prov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kinds of image motivation: structural motivation and implied motivation. Exploring cros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academic methods of humanities is the value of the above three texts.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8KFKT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5 石明圆;“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7 吕斌,李国秋;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1997年01期

8 张宪荣,耿新颜;工业设计的符号学审视[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9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10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舒红;;关于地理空间认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夏中华;;话语的冗余与辞格的形成——列日学派的辞格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田文生;报纸品牌建设[D];厦门大学;2001年

3 刘春玉;意义·风格·功能[D];四川大学;2002年

4 易西多;城市景观的造型原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朱丽英;互文符号翻译方法探析——兼评韦利《论语》英译本[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毕纪芹;体态语与会话含义的推导[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8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安军;隐喻的语境分析与科学解释[D];山西大学;2003年

10 黄蕾蕾;论广告的编码与解码的影响因素[D];苏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科吉;;图像:历史记忆与文化表征——论图像作为第四重证据的效用[J];求索;2009年09期

2 李运富;;论汉字结构的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陈燕;;现代汉字部首法所用单字切分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鹏翔;陕北方言关系称谓语“NP+的”结构研究——兼论汉语“的”的发展趋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刘源甫;论文字与比喻图像同源的形成、理解和翻译[J];外语研究;2003年02期

6 王作新;先秦巫道的汉字学考察[J];求是学刊;2002年01期

7 伍铁平,孙建友;从一篇短文看某教授和《汉字文化》的水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品素;由美国的一则民谚说起[J];汉字文化;2000年02期

9 杨同用;浅谈汉字构形的系统性[J];汉字文化;1998年02期

10 彭绪富;汉字部件规范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1625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25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