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彼之言语,以叙我之性情——试论赖山阳的汉文
本文选题:赖山阳 切入点:江户时代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家赖山阳的《日本外史》曾对明治维新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一部颇有争议的史著。除了史实考证以及体裁等史学问题之外,对于赖山阳汉文中的日本化倾向,后世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对此,必须回到赖山阳的话语世界,探讨它与荻生徂徕的"华音"、本居宣长的"国学"等江户时代中后期有关汉文的其他话语的关系;并根据《赖山阳文集》中出现的中国文学家人名、汉籍书名及出现次数等资料,揭示赖山阳的知识世界,藉此分析由此构筑起来的汉文创作的文化实践,即赖山阳的文章论。最后,通过考察赖山阳对同时代清朝文学(尤其是袁枚)的认识,探讨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家对日本汉文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
[Abstract]:Lai Shanyang, a Sinologist in the late Edo era of Japa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it was also a controversial historical work. In addition to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genre and other historical issues, As for the tendency of Japanization in Lai Shanyang's Chinese language, the evalu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has also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negation to affirmation. To this end, we must return to the discourse world of Lai Shanya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other words about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Edo era, such as "Hua Yin" by Raisheng Sorai, and "the Sinology" by the native people, and according to the names of Chinese litterateurs appearing in Lai Shan Yang's Literary anthology. This paper reveals Lai Shanyang's world of knowledge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his cre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namely Lai Shanyang's essay theor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ai Shanyang's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Yuan Mei) of the same er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elf-recognition (self-orientation) of the Japanese Chinese language by Sinologists in the late Edo era.
【作者单位】: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
【分类号】:I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倪梁敏;;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的意象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王茜;;浅析李贺诗中的“老”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李冰;;《赋谱》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许扬男;;钱钟书论《沧浪诗话》之“诗之宗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王亚萍;;浅论焦循的戏曲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利;;论宋代理学家的词及理学对宋词的影响[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曹顺祥;;在语文教材中建构以「经典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单元及「以意逆志」批评话语的建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传志;;论陆游笔下的北方及相关问题[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卢庆滨;;张旵诗歌创作与园林雅趣[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胡传志;;金代文人的南宋文学观[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8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9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鸿恺;;从诗教传统论《诗经》“风雅正变”[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八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宁;宋词题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家壮;明末清初杜诗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梅英;“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斌;徐锡我《我侬说诗》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王国彪;车天辂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妍妍;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王忠禄;马疏及“日损益斋”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景祥;《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D];河北大学;2007年
10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燕;《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解读[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田小林;民国年间宋诗研究概论[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易果林;陈子龙与明代格调派诗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喻波;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的技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傅钱余;试论当代叙事学的“不可靠叙述”[D];重庆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竞华;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8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鹏;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志;;袁枚新传[J];文史知识;2010年01期
2 原因;杨春林;;杨继元 放下多少事 但留真性情[J];大理文化;2010年02期
3 任先大;;漫谈袁枚的楹联理论[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0年02期
4 赵苗;;《水浒传》与江户日本[J];文史知识;2010年04期
5 海飞;;古人书趣[J];老同志之友;2010年04期
6 黄波;;两种人当不好县官[J];语文新圃;2010年01期
7 姜耘;;「照る照る坊主」[J];日语知识;2010年03期
8 蒋方舟;;历史哪堪细看?[J];学习博览;2010年03期
9 蒋忠;;成长,从认识自我开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3期
10 曾文峰;杨仲坚;;论清代“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占文;;豆腐养生保健的历史沿革[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3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楠木贤道;;江户时代知识分子的清朝研究和当代日本的“清朝史研究”与美国“新清史”[A];“满学: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张苏华;;品神仙鸡有感[A];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美食家>>联谊会活动论文集[C];2010年
6 朱青君;;人与人直接交流的重要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杨娟;;私塾与寺子屋——管窥中日传统教育资源之命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9 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10 杜玉春;张平;;大学生就业心理相关问题探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龙口边防检查站 徐学庭;善与人处[N];边防警察报;2011年
2 山东龙口边防检查站 徐学庭;善与人处[N];边防警察报;2011年
3 秦晋;卡夫卡和袁枚(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葛兆光;隔岸观澜[N];东方早报;2010年
5 路文彬;我们为何不买书?[N];学习时报;2010年
6 蓝建中;走进日本豪农庄园[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腾卉荣;袁枚(一)搜集证据找线索 小县令智断疑案[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8 腾卉荣;袁枚(三)选材如当破石拔玉[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9 腾卉荣;袁枚(五)——辗转两县任县令 倾心为民得民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10 腾卉荣;袁枚(六) 为民请命不懈怠 消极厌世欲隐退[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尹晓琳;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汉文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文;《华夷变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本桥京子;武家社会与日本养神之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张烨;“洋风姑苏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木村淳哉;中国明代四大小说在日本的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郑幸;袁枚年谱新编[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刘芳亮;日本江户汉诗对明代诗歌的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艳;《而庵说唐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时阳阳;中江藤树的孝道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小伟;《奥州小道》对中国古典的受容[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冬香;舒位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贺菲菲;《烛虚》与《野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梅;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及融合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倩;罗聘三上北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于洪江;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观探幽[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皓绮;《谐铎》与“谐隐”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龚慧兰;论金u!诗歌宗韩的特征及其诗史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0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8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