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文化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
本文选题:文化战略 + 中国文化 ; 参考:《学术界》2009年03期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硬实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并没有进入相应的位置,体现相应的力量,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阻滞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显然相对滞后,必须认清制定和实施国际文化战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当前主要是推广海外汉语教学,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平台。重点是重振和弘扬国学,确立国际文化战略的主导方向。以国学作为我们国际文化战略实施中的核心命题,有利于在价值层面推广我们的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与理念,有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更好地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overall " hard power " , our country ' s " soft power " has not entered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 embodies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 which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peaceful development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号】:G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报刊世界史论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2 吕同六;记利玛窦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3 吕元明;“访采真荃”的空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读书;1980年09期
5 林默涵;;忆艾思奇同志[J];读书;1980年10期
6 ;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致台湾红学界同仁书[J];红楼梦学刊;1980年04期
7 熊铁基;;楚史二三题[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8 高礼双;;古代寺观壁画[J];晋阳学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欧洲美术所受中国之影响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饶凤歧;;访问北京电台德文组[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问题的思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3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世界两大文明:历史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0年
4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5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6 刘德伟;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本报评论员;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西部文化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8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平;新闻出版文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5 邱环;藏传佛教禅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韩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以美国庄臣公司(中国)为例[D];暨南大学;2000年
8 大场悦子;“清贫”的意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9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艳;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732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3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