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国哲学的“互联网阅读”与“博客写作”

发布时间:2018-04-29 15:29

  本文选题:中国哲学 + 中国传统哲学 ; 参考:《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摘要】:在国学研究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似乎也正享受着它的蜜月期。不过,这并不能掩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尴尬:中国传统哲学应该转换成怎样的现代形式?中国传统哲学能否开出真正的"哲学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如何兑现它对现代社会的承诺?为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本刊特约数篇文章以示讨论。这几篇文章或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路径,或从学科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开展的方式,或对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或以现代网络为背景,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生存发展所面对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或以儒学为案例,探讨儒学当代开展的诸种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开展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学术课题,编发这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同行与学术界的关注,以便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seems to be enjoying its honeymo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studies. However, this does not conceal the modern embarrass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hat kind of modern form shoul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be transformed into? Ca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pen out the rea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How do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ulfill its promise to modern society? In response to these questions, the journal has contributed several articles for discussion. These articles either put forward the path to the appear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or put forward the way of develo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or discus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appear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network,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problems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r takes Confucianism as a case to explore various way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academic subject. It is hoped that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can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peers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so as to carry out a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B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国荣;;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J];文史哲;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方法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群;中国哲学与21世纪的文明——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10期

2 金岳霖 ,钱耕森;中国哲学[J];哲学研究;1985年09期

3 李小兵;漫议儒、释、道——中国哲学的特质[J];理论前沿;1987年06期

4 方克立;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开幕辞[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姚休;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理论再现——《中国哲学四十年》评介[J];理论前沿;1990年12期

6 张耀南;王国维《原命》之商榷[J];经纪人学报;2005年02期

7 杨国荣;中国哲学:一种诠释[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李永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方松华;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J];哲学动态;1994年09期

10 洪修平,白欲晓;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哲学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存山;;“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桂钿;;中国哲学与当代民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素萍;;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释读道家老子尊崇女性的思想[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洪修平;白欲晓;;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李祥俊;;本体论与中国哲学的终极探求[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海文;;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焦虑[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许苏民;;明清之际中国哲学的突破[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沈幼琴;;中国哲学和可持续发展——冯友兰“天地境界”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艺伟;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蒋国保;超越与回归的悖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杨海文;中国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李存山;谈谈中国哲学的特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5 杨宏声;中国哲学发展的多缘性因素和机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景海峰 深圳大学文学院;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余治平;中国哲学:发展中生成与历史中呈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陈嘉映;移植词里的“中国哲学”[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李振纲 程志华;中国哲学系列报告综述[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李中华;中国哲学能为人类未来贡献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章淼;互联网端到端拥塞控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7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李婧;应用层组播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陈耀刚;互联网商务主体的参与决策和竞争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媈;论中国哲学“言—象—意”观对意境理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爱梅;论批判的思维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魏志波;中国哲学中自然规律观念的演变与科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陈琪;互联网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晓华;中西方设计哲学之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梅剑华;活着的传统、死去的肉身[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赖成彬;洪谦与中国哲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曹冬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洪波;互联网与中学德育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20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20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