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普鲁斯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本文选题:普鲁斯特 + 小说研究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曾觉之1933年发表了纪念普鲁斯特逝世十周年的长文《普鲁斯特评传》,由此起始的中国普鲁斯特小说研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政策引导、苏联学者对普鲁斯特小说的"反现实主义"和"颓废派"的定性,陷入30年沉寂。直至改革开放后,普鲁斯特研究重又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中国作家寻求写作新思路的实践相呼应,《追忆似水年华》主要作为西方现代派之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引入我国。1989—1991年,15位译者合作将小说译成中文,此后对普氏小说的研究渐渐由少数通法语的学者扩大至众多外国文学研究者和作家。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兴起的国学热,使我国的一些普鲁斯特小说研究者开始从沟通中法文学世界的角度研究《追忆》。21世纪以来的中国普鲁斯特研究,侧重于对小说的时间艺术和诗性回忆的研究。近30年来,在几代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的普鲁斯特研究逐渐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空白,与国际这类研究渐至同步,并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色。
[Abstract]:Zeng Jiaozhi published a long article, "A Review of Proust" in 1933, commemorating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Proust's death. The study of Proust novels in China began with the policy guidance of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viet scholars' anti-realism and decadence in Proust's novels fell into a 30-year silence. Until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ust research re-emerged. Since the 1980s, i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writers seeking new ideas in their writing. "recalling the years like Water"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1989 to 1991 as a pioneer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s of western modernists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15 translators. Since then, the study of Platts novel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a few French scholars to many foreign literary researchers and writers. In the late 1990s, there was a renewed craz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Some researchers of Proust novels in our country began to study "recalling" since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ng the world of Chinese and French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time art and poetic recollection of the novel. In the past 30 years, with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foreign literary researchers, the study of Proust in China has gradually filled the gap in the first 3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has gradually synchronized wit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is kind, and has shown its ow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09&ZD071)
【分类号】:I565.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钧;;普鲁斯特在中国的译介[J];粤海风;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效辉;拉辛悲剧中的性别意识[D];河南大学;2006年
2 徐芳;论拉辛悲剧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小飞;《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于进;艰难地泅渡[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汉明;;坚定地做一名超越时代的现代派[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2 赵松;;一天上午能回忆什么——关于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J];书城;2011年07期
3 高奋;;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如何伪装成文化人[J];视野;2011年16期
5 奈瓦尔;余中先;;火的女儿[J];书城;2011年08期
6 张中载;;新中国六十年哈代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陈凤尤;;与雨果为邻[J];留学生;2010年10期
8 尼科尔·维斯尼亚克;马振骋;;“采访是白痴的对话” 萨冈访谈录[J];书城;1998年11期
9 何继玲;;流动的身份——试析任碧莲的小说《谁是爱尔兰人》[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10 石秀珍;;新世纪国内哈代小说研究综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于海洋;;奇幻小说《坟场之书》之成长主题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殷人平;龚礼青;;论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理论中的反传统性[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余中先;;法国的书信文学[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中先;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蛋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周克希;逝去的时光怎样追寻[N];深圳商报;2004年
3 施康强;花丛中的普鲁斯特[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本报书评人 河西;默默忍受厄运之洗礼[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紫金;普鲁斯特:离“真实”最近的现实主义作家[N];文艺报;2011年
6 周克希;让文字变得鲜活而永恒[N];文汇报;2004年
7 吴岳添;珍贵的重译[N];南方周末;2004年
8 邓金明;看得见的城市,看得见的忧伤[N];光明日报;2007年
9 桂杰;本土悬疑小说能否成为畅销书主力[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罗豫;向溺死在似水年华中的人致哀[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论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许;美国西部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周南翼;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6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7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卢姗;文化视野下美国20世纪战争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朝鲜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周仕益;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文化心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阳;普鲁斯特小说的内部构成[D];河北大学;2011年
4 张欣悦;流光碎影共繁华[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颖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玉乐;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郝智;蔡,
本文编号:1914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1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