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唐文治性情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8 14:04

  本文选题:唐文治 + 无锡国专 ; 参考:《江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唐文治先生,原籍太仓,后迁无锡,做官十五年,后弃官从教办学四十余年。一生诲人不倦,著述不辍,堪称一代师表,1920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以下简称无锡国专)。无锡国专创办于西学东渐、新旧文化纷争之时,却不为社会风气转移,专心研习国学以正人心,涵养学生性情先于学问、事业,慵启学生国性种性。校长唐文治及国专老师们的高德懿行、饱学善教、著作极夥,深深激励影响着国专学生,国专师生勤俭笃行学风,深悟国学精神。在民国初年文化剧烈转型历史时期,探索出以研习经学理学为途径,最终正学生人心,涵养学生性情的教育救国之路,成就了一批真学问真性情的老师及学生。文章通过解读唐文治相关的传记、文集、演讲等文献材料,侧重分析了他在国专时期与其同仁们基于性情教育宗旨而共同治学的实践成就,梳理了唐文治性情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及实践方法,并总结了对当下教育的诸多启示。首先梳理了唐文治性情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文章根据唐文治的治学经历,论述了其承袭经学中的“性情”说,又研习理学,受启发于朱熹的“心统性情说,形成了以性情教育实践“正人心、立民命”办学宗旨的思想追求,其思想是关于保存国性民族性,传承国学情怀,启发公民精神气节,注重躬行实践、研究自由的教育思想。并视性情教育急于道德教育,是做学问文章的根基,是教育的本旨入口,且将国专之所以办学三十年弦歌不辍归因于师生凝聚性情之功用。其次探析了唐文治性情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一是文化信仰上,以“国学”、“国粹”涵养“国性”、“国魂”的文化自信和办学追求;二是在教材编制上,重视选录元典,通过研习元典文章启发学生“知觉”与“精神”;三是在课程文化上,以“学品”为先的教学理念,人格涵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四是在读文方法上,学习吴汝纶“读文法”之后自创“唐调”读文法,于文章诵读中涵养性情学术;五是择师原则上,精选真学问真性情的老师,重视教师的性情表率作用,聘国专毕业生以保存教育传统;六是国专躬行实践的学术风气,联系社会历史现实,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兼容并包开展学术研究。最后总结了唐文治性情教育实践的当下意蕴:主要有重视国学传承,保存“国魂”、“国性”,保存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在语文教材中选用元典文章,体认民族精神和知觉气质;回归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涵养性情;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重视自我性情修养熏染学生性情,悉心关爱学生;积极为师生创造自由实践学术的机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达到性情养成的目的。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较为妥当的实现教育的转型并最终实现好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转型是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就是一种向内修养的“为己之学”,是尤为注重修身敦品养性的性情文化,是一种名副其实从“生存论”关心人,使人变得“有教养”的文化。研究唐文治性情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更好亲近国学经典精神,培养当下学生性情品性予以深刻启示。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 bas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ang Wenzhi .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ean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ang Wenzhi .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of life and culture .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concern to people and makes people become " educated " . Th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sexual feelings in Tang Wenzhi makes a profound inspiration to how we can get closer to the classical spirit of the state and cultivate the character of students .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92


本文编号:1947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47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