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

发布时间:2018-06-07 17:32

  本文选题:国学 + 优秀传统文化 ; 参考:《语文建设》2014年0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真语文主张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理解并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要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这既符合语文课标的精神,又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也是时代的需求。国学博大精深,国学经典卷帙浩繁。中小学语文课程究竟该教哪些?学哪些?怎么教?怎么学?只有处理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将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真语文的教学主张。本期北京大学张辛教授和漆永祥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等撰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意义,并对怎样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够引发大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视与探索。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Building up a system of inheriting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curriculum, Chines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and is duty-bound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teaching must lea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ich and extensive Chinese culture" and "draw from the national wisdom".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al language advocates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absorb 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studying the classic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enhance their own humanistic literacy. This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course, but also with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Chinese, but als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hinese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culture are voluminous. Which language courses should be taugh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at do you learn? How? How? Only by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can we carry o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teaching idea of real Chinese. In this issue, Professor Zhang Xin and Professor Chang Yongxiang of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Guo Qiyong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Tan Ruwei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discussed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ntegrate Chinese learning into Chines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 hope their articles can arouse the importan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tu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Chines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大军;;被炒糊了的“国学”[J];银行家;2008年02期

2 纪宝成;;关于国际文化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J];学术界;2009年03期

3 王元涛;;国学热,到底热什么[J];上海采风;2010年12期

4 天涯海角客;;惟“国学”才能拯救中国文化?[J];杂文选刊(下旬版);2009年05期

5 刘晓林;;中国国学热的背后[J];观察与思考;2007年08期

6 刘梦羽;;专访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 孔子学院的“苦”与“歌”[J];中国报道;2011年11期

7 徐杰舜;叶舒宪;王铭铭;彭兆荣;徐新建;;人类学与国学[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视点[J];走向世界;2010年04期

9 ;《工人日报》刊文指出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J];北方音乐;2007年11期

10 简臻;;向文化源头的回归——评《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J];全国新书目;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2 马莉;周倩;;孔子学院在非洲——和谐文化的外交之旅[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立;;中国年节透视[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立夫;;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5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7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8 郭建宁;;民族精神与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玉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世界城市[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映夏;汲取文化精华 增长人生智慧[N];中山日报;2008年

2 柴莹辉;国学还不够热[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CBN特约记者 王菲宇;刘东:国学精神不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袁婷;“孔子热”引发国学争论[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5 记者 笠人;百余名老专家聚会研讨孔子与国学[N];中国老年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汪静赫;我们一起学国学[N];中国企业报;2009年

7 记者 龚保华;资源共享 传播国学[N];吉林日报;2010年

8 子非;方太的国学智慧:从“孔子堂”到“青竹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主持人 梁枢;新国学之路[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世响;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7 俞晓敏;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樊淑敏;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李晓燕;战略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一致性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金笛;优秀传统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井雪莹;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张芾;康有为的中西文化观[D];苏州大学;2008年

7 郑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付美云;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谢玉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玉华;文化外交与中韩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2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92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