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8-06-20 18:34

  本文选题:国学文化 + 中华民族 ; 参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摘要】: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安顿、心灵休息之所,是安身立命之道。国学文化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关于精神安顿、心灵休息的文化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关于和谐的思想、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关于仁和礼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奋斗精神、宽厚待人、"三不朽"精神、"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忠恕之道、大学之道。它们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加以审视并发展创新。由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要弘扬的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化,其中以近代到五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型文化为重心,而不仅仅是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不仅仅是汉族文化;"共有"精神家园不能片面追求"特有",而是有一个文化价值底线,这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基本理念的认同,对做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要求和操守的认同;认同并光大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在精神家园的层面落实中华文化的价值,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Abstract]:Spiritual home is people's spiritual settlement, the rest of the soul, is the way to settle down. There are profound and rich cultural values of spiritual settlement and spiritual rest i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hought of harmony, the thought of individual settling down, and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nd propriety. In particular, the thought of individual settling down is embodied in six aspects: the spirit of struggle, the magnanimity to others, the spirit of "three immortals", the spirit of "not pursuing their friendship and not seeking their profits, and the way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and the way of university." They still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homeland construction, but we must examine and develop innov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a result, the Chinese culture to be carried forw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Among them, the new culture from modern times to May 4th,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focus, not just the ancient culture. It is not just Confucian culture, not just Han culture; "shared" spiritual homes cannot be one-sided in pursuit of "unique", but there is a bottom line of cultural value. This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basic valu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basic value requirements and ethics of being a Chinese, the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level of spiritual homeland,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we should striv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瑞涓;;中国模式与世界意义:六十年回眸与展望(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2 卓敏;;对当前国学热的几点再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周菊峰;彭爱姣;;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文教资料;2010年36期

4 张小钢;包通法;;《道德经》英译版本的归类及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志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我国国际软国力”的话语危险与思想认识误区[J];阴山学刊;2009年04期

7 刘真伦;;国学正名——从韩愈的“学统”说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张世保;;由“国学热”所引发的几个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惠民;试论用国学经典提升现役军人的人文素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立文;;国学的度越与建构[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2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3 朱维铮;;“国学”答问[J];书城;2007年09期

4 金景芳,吕绍纲;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 研究国学》[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5 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J];哲学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湛风;;“纪念人文初祖黄帝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侧记[J];华夏文化;2008年02期

2 李笔浪;;黄帝祭典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郭继承;;当代精神家园的重建[J];中国职工教育;2008年07期

4 李会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灵魂的安顿之所——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04期

5 叶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今日新疆;2008年20期

6 韩玉湘;;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理论学习;2008年06期

7 陈纪;高永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05期

8 张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双重向度[J];实事求是;2010年03期

9 魏长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自觉体现四个统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修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确立东方价值观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院国学大讲堂隆重开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何方生;;孝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初探[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3 李毅红;;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点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余春林;;毛泽东思想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6 吴潜涛;冯秀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葛晨虹;刘玮玮;;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态[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中山·中华民族精神[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9 李绪堂;高洁;;民族的复兴 精神的传承[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10 陈依元;;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卓九成;把陕西建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N];陕西日报;2008年

2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 向玉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N];光明日报;2008年

3 王树丰;我们的网站,,我们的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江湛;营造精神家园[N];人民公安报;2002年

5 姚庚荣;坚守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01年

6 李德顺;精神家园的“实然”与“应然”[N];光明日报;2011年

7 寇铁敏;扮靓农村孩子的精神家园[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8 裘国宏;关注农民精神家园建设[N];贵阳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建军 李茹萍 整理;企业要为员工营造精神家园[N];经济日报;2011年

10 徐沭明;守望精神家园[N];宜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年

3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2 任秀霞;流浪:此岸到彼岸的距离[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柯;日暮乡关何处是——论伊迪丝·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精神家园的求索[D];吉林大学;2004年

4 耿奖研;休闲价值与“成为人”[D];山西大学;2010年

5 陈杰;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志红;回归田园的游子之歌[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阮娟;寻找精神家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慧婧;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主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申海敏;在经典阅读中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书艳;重返人类精神家园[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5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45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a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