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评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发布时间:2018-07-05 04:56

  本文选题:陈寅恪 + 女性形象批评观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摘要】:本文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底本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 ,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简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分析陈寅恪晚年“颂红妆”的原因 ,评论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 ,总结其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seven papers and two works by Chen Yinke, a famous contemporary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combining aesthetic criticism with historical criticism.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Chen Yinke's view of female image criticism,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en Yinke's "Ode to Red makeup" in his later years,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hen Yinke's "the Mutual proof of poetic History", and summarizes its contribution to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宋瑞彩;;论《论语·先进》侍坐章中的小说因素[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何凌风;;《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明珠;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凤林;;论元代隐逸山水画的纯粹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和中浚;;中医妇科学中古代性教育知识的特点[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丽霞;;古文与骈文:在“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后——从《光明日报》“百城赋”说起[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玲;;《弹歌》质疑:从语言到文本[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李永祜;;《水浒》中的地名证明了什么?——《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一[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9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赵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程伊杰;贾谊、晁错政论散文对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滕召梅;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星;陈寅恪与佛学[J];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04期

2 马晓丽;略谈陈寅恪的友情[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慕陈唐;;陈寅恪的学人风骨[J];学习月刊;2006年03期

4 苗振亚;;陈寅恪为何一生背运[J];人民文摘;2007年12期

5 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J];学习博览;2008年11期

6 张求会;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J];读书;1997年05期

7 桑兵;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J];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8 王嘉;陈寅恪与寒柳堂———“寒柳”考释[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年05期

9 李晓英,马国铤;陈寅恪史学研究述论[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向燕南,杨树坤;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文雅歌;;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兢兢;;论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国安;;研究陈寅恪先生一得[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张效霞;;坚守中医阵地的陈寅恪[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波;大家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姚平方;陈寅恪教授的雁山乡居岁月[N];桂林日报;2005年

3 刘显曾 刘颂曾;“能代老师挨批斗是我的荣幸”[N];温州日报;2010年

4 徐葆耕;驱曹风潮中的陈寅恪[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史轩;寻梦难忘前度事[N];新清华;2007年

6 高山杉;陈寅恪传记新史料评议[N];东方早报;2010年

7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9 撰文 周武现;陈寅恪 史学泰斗震寰宇[N];九江日报;2007年

10 钱碧云;阅读的楷模[N];韶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曾静;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8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圣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美珍;女性的冲决樊篱[D];四川大学;2003年

5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润净;当代中国银幕中的女性形象与性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峤;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论“翻译等值”[D];安徽大学;2004年

8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张琳;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99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99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