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is vast, crystal bright, broad and subtle. The classic of Chinese learning is the immortal wor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contains the profound wisdom and thought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rm belief and pursu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piritual edifi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every descenda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inexhaustible drinking of Chinese childre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作者单位】: 莱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623.2;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祁海文;徐^y:“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3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王爱松;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的自然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5 毛宣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现代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杨隽;陶渊明的诗化隐逸之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7 凌继尧;我国的技术美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8 许昌淦;;编辑美学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7期
9 李建军;驳庸俗的血亲主义批评[J];南方文坛;2005年03期
10 杨玉波;列斯科夫的民族悲剧思想及其悲剧性人物——从《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谈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4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8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彩萍;儒家文化与新时期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向诤;丰子恺文艺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燕;“诗与真”的不倦探索[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6 金中;试析语文课程理念所彰显的学科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静;“五鬼”辨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冯柯;“空则有,,有则空”[D];河南大学;2004年
9 王茜;古典审美理想的守望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文;论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杨江柱;美学书简——试论徐迟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理想与美学观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陈俊民;略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人文杂志;1980年06期
4 徐铭;苏联否认中华民族用心何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4期
5 徐俊夫;《纪念刘和珍君》词语补注[J];安徽教育;1980年11期
6 ;创刊辞[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7 杨成章;《银杏》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点[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达应庾;回回民族来源考[J];兰州学刊;1980年01期
9 章新建 ,康庄;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10 徐少锦 ,杨文极;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学习党中央对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的体会[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儒德;张晓明;梁开龙;;迎接海洋时代的严峻挑战[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金建华;;世界名牌——培罗蒙的方向[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3 耿庆国;徐道一;;黄河水害——中华民族千年之交的一桩心腹大患[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锦萍;廖健;;改善制鞋业女职工劳动条件保障妇女劳动权益[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5 宫崇楠;;黄河断流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序[A];第三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学术技术交流会暨冰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1997年
7 张世臣;;新药审批促进了中药新药水平的提高[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8 赵天敏;杨钊;田安宁;郭世民;;略论纳西族东巴医药学的特点[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9 欧阳钢;;对针灸临床病种萎缩的思考[A];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焦顺发;;关于经络系统和针刺治疗原理的再认识[A];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广玲;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孙文瑞(天津河西区滨湖小学);美育与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王继成;沈阳农大考试方法因“课”制宜[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我国将构建中华民族基因组SNP系统目录[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罗素英;抗争的百年 崛起的世纪[N];光明日报;2000年
6 陈国令;中国哲学史告诉我们什么[N];解放军报;2000年
7 记者 翟云秀;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N];吉林日报;2000年
8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赵志祥;自主创新是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经验[N];科学时报;2000年
9 裴昌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青海日报;2000年
10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黄健荣;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林江;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路;在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读贵;中学物理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黎春秀;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侯静敏;论课程的过程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中;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温晓密;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康巍;断裂体验: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师解读[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许涛;孔孟德育思想及其现代转化与继承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31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3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