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tie to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subject, to maintain the lifeline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culture and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support to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dialectical method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ancient and modern docking,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opening up,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xchanges, to maintain a rational attitude,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rket.
【作者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平川;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清;“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J];现代法学;2001年06期
2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左玉河;孙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天根;章太炎的伦理思想及其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池子华;近代移民“调剂”方略简论——一项关于流民问题调控模式的人口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张春香;;章太炎“儒行”救国论评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喻大华;论保守与激进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的共通共融[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8 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9 史广全;春秋决狱对礼法融合的促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10 张玉龙;新旧杂糅: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现代化之检视[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3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4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琥;;戊戌时期章太炎尊荀思想及其中西学术渊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2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肖剑平;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D];湘潭大学;2003年
4 刘春明;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文人重新进行文化选择的原因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江辉;论章太炎的汉晋学术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彭国运;宋恕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7 彭雷霆;“五四”后迟来的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秀丽;章太炎与近代自然科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新;;为晚清以降的国学思潮立此存照——写在《国学档案》前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2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3 高专诚;;“国学热”中谈国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国学不是一个圈[J];国学;2007年03期
5 刘丹忱;;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6 孙占国;;关于“国学热”的断想[J];红旗文稿;2008年01期
7 刘梦溪;;国学无须“热”[J];寻根;2009年03期
8 鲁庆中;;国学的使命[J];寻根;2009年03期
9 韩一丹;;城市,对经典文化的复兴[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03期
10 何书彬;;国学“户口”论战[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平;;多样性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落后”属性问题[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4 林存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万万不能化“神奇”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记者 张微;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整理 戴金波 邓梦军;国学=中国古典学[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潇潇 张飞岸;宽正·沉潜·广大·高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娜;“大国学”的期待[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杜边;天津市成立国学研究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欧阳小红;国学院的发展及办学特色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2 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才爽;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热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陈东;大学国学教育的价值与现实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9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4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