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两个接着讲和三个环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1-04 09:36
【摘要】:认真而深刻地反省、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命题的深层意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深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学热、读经热的今天,人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就哲学来看,这种情况本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尽管获得了新的理论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困难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保持主流形态的地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不仅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中国化命题内涵本身的反思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了以下四篇文章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Abstract]:To seriously and deeply reflect, criticize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arxism in China, but also the deep implic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Marxism and Confucianism". Since 1980'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carried on the positive reflection and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around the Marxism and the Confucianism. With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hea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people find that it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and practical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the issue of "Marxism and Confucianism".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is situation itself shows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100 years of spread, development and localization in China, although it has gained a new theoretical for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the issue of "legitimacy"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hows that if Chinese Marxism wants to maintain the mainstream status in China, it cannot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re, there is not only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traditional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position of Sinicization. The key lies in how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ind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so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can really gain the identit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o this, academia ha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To this end, this issue specially organized the following four articles for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dinner to reader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系;
【分类号】:G122;D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王荣科;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孙金华,张国富;邓小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李建中;;社会转型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操申斌;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黄伟,王维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张奇才;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庄德水,胡松;论政治文明视角下的群众监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庄杰;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尚宇红;唐太宗的君德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少军;论有限政府[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贺益民;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的人才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晓红;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韩林;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小跃;;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由“拒绝平庸”说起[J];群众;2011年09期

2 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3 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年07期

4 张文娟;;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经济师;2011年08期

5 曹立洁;;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陈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之比较[J];办公自动化;2011年12期

7 邓丽华;;传统文化中的那缕幽香[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8 罗志刚;;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得与失[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9 杨雪松;;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10 毛志成;;指点三“家”文化[J];学问;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承武;;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李锦全;;博取众长 断以己意——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读后[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张玉龙;;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4 佐斌;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朱小芳;佐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商炜;;老子思想与传统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7 林其泉;陈慰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理想[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傅红春;;“幸福最大化”的不同路径——中美差别的一种解释[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贻庭;;论文化创新的“原源之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创造[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裘沛然;;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A];百年伟人光百代——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钱兆华;中国传统文化: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 苏双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估计[N];北京日报;2008年

3 见习记者 杨路遥 记者 郭易楠;现代技术保鲜中国传统文化[N];上海科技报;2008年

4 王耀;中国传统文化纵横谈礼仪之邦[N];新乡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更;专家细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林治;“茶祖文化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7 曾元庆 供稿;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N];凉山日报(汉);2009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朱幸福;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美国社会[N];文汇报;2009年

9 实习记者 刘洋;会“呼吸”的墓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N];中华建筑报;2009年

10 康惠民 省政协委员,,西安铁路局工会主席;人民政协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N];各界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D];南开大学;1997年

8 袁德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媒介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项目管理的融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纪延昌;新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连燕春;价值的冲突与抉择:论严复与中国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8年

7 侯守金;中国传统文化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8 房绚;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设计艺术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盛;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变”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之影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野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契合中的文化构建[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09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09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