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classification of western disciplines has gradually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s educational system. It is a problem for many scholars in the 1920s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Chinese culture" or "national heritage study" belongs to this classification. One of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views is to sort out China's "national heritage" so that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ew categories such as philosophy, literature, historiography, and so on, but then the problem arises. Is there room for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r "national ethic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is process? If there is one, "Chinese culture" or "national heritage" actually transcends the division of western studies, and the latter is regarde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cience" by people at the time,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definition of "new Chinese culture", that is, "sci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se issues reflects the fact that scholars at that time viewed "Chinese learning" more from an ideological rather than an academic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四川成都610064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3 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彦;陈独秀的抗战救国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4 罗志田;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周云;学衡派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换[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钱理群;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陈康;对我国当前公德与私德问题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邱若宏;五四科学思潮的勃兴及其双重向度[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张晓林;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中国基督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张晓林;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7 冯峰;“国难”与“思想界”[D];复旦大学;2005年
8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9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nI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茜;整理国故: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书愚;清末四川存古学堂述略[D];四川大学;2002年
3 鲁萍;晚清西医来华及中西医学体系的确立[D];四川大学;2003年
4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海英;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北伐观的多维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滕峰丽;从前、后《甲寅》看章士钊的思想转变(1914-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杨;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中的法律移植[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李亮;论鲁迅与乡邦文献[D];青岛大学;2006年
10 白宪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3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4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在线;走近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N];兰州日报;2005年
2 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国学中的史学:孔子“写春秋”(上)[N];南方日报;2007年
3 海南大学 唐启翠;“证据”:中国现代学术的治学线索[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卢德勇;由思想而“思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马国川;王立群:清醒地对待历史[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罗志田;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N];光明日报;2002年
7 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国学中的史学:从《尚书》到《纲鉴》(下)[N];南方日报;2007年
8 李帆;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N];光明日报;2002年
9 贾逸冰 清华大学历史系;温故还是创新[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刘招成;美国当代中国学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昭;钱穆、钱逊《论语》译注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1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7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