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当代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16:4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代中国武术之家庭、社会、学校3种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度剖析。从体育全球化的历史高度和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论述了武术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特征。认为现代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家庭成员分散将促使家庭武术教育模式"衰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致使社会武术教育价值发生"异化";师资建设的长期性、师生情感的疏离性、教育理念的不确定性使学校武术教育举步维艰。应当从以下8个方面扭转这种局面,即:(1)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2)加强对传统武术教育资源的保护力度;(3)重新确立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4)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学段差异性;"(5)制定简便易行的竞赛规则促进学校武术竞赛的开展;(6)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武术教育联动机制;(7)社会武术的开展应当突出宣传教育理念;8)借鉴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的成功教育模式。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kinds of educational models of Wushu in contemporary China: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height of sports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Wushu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cale of modern family is gradually reduced and family members are dispersed, which will promote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family martial arts education mode,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will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 value of social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e long-term nature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the alien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motion and the uncertainty of educational idea make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 difficult. This situation should be reversed from the following eight aspects: (1) deeply 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2)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education resources; (3) to re-establish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4)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 should reflect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paragraph; (5) to make simple rul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ompetition in school; (6) establish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martial arts education; (7) carrying out the social wushu should emphasize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dea; (8)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ducational model of taekwondo, karate and judo.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体育系;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
【基金】:宜宾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10S13)
【分类号】:G85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志厚;王嘉毅;;论学习生态学的教学价值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9期

2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4期

5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04期

6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年02期

7 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美菱 邵岭;[N];文汇报;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庆华;;对藏族牧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李海艳;;《现代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教学反思[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吴玲;论教师的劳动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刘艳琳;;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豆海红;;赞可夫和布鲁纳的教育理念之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万敦友;谈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肖亚康;;高校武术公共选项课教育、教学实践内容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许杰,付明萍;论体育本质[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4期

9 颜世亮,李志勇,郭政;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与设想[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10 田桂菊;;中国武术发展状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滕曦;;《Final Cut Pro入门与应用》实践教学课程浅谈[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殷世东;王守恒;;城市“流动学生”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洪羽;彭蜀晋;;从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窥探课程改革取向[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艳丽;余红芬;孙凤琼;;浅谈中专学校师生发生冲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门葆红;西勤;王同合;牛德力;龚有亮;;地籍测量与管理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探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6 滕瀚;孙超;;当前农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林雪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论[A];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发军;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现状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启友;产学结合提升艺术设计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代芳芳;大学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晓菊;Web2.0环境下的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祝爽;我国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蒋善华;苏北农村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茹凯,刘振娟,汤铁军;发挥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潜力,促进传统武术全面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张蕾;;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陈满平;赵长军;;论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3期

4 陈福刁;中国武术文化及其教育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陈福刁;;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6 洪清;体育教学中武术武德教育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金红梅;;武术文化传播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独特功能[J];教育探索;2007年04期

8 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年11期

10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钱汉东;[N];文汇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金宝;王静;李阳;林佑其;杨伟;串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李淑兰;;关于家庭教育新观念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黄绪云;;重视家庭教育 突出育人地位——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冯恩洪;;校长谈家教[J];现代家教;1997年02期

5 赵英涛;三种教育的分析与研究[J];理论界;2005年06期

6 刘崇福;;好学校不是加强险[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08年Z1期

7 姚林林,袁爱玲;灵活性——家庭教育艺术的灵魂[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年11期

8 王燕飞;;联合家教:家庭教育新选择[J];独生子女;2003年02期

9 高振华;;道馆式教育——中国武术发展创新之路[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徐景彩;;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认识——基于“药家鑫事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福文;;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沟通的桥梁,共撑一片蓝天[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王成福;娄雪絮;何敏丹;潘虹;林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5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6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7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8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9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敬;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河北大学;2006年

6 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余剑珍;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明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闫伟荣;美国家庭学校的研究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少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小学“社家校三结合”的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8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78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