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儒家向多元融和型转化的必然性
[Abstract]:In his speech at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Confuci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Mr. Zhang Dainian, a Chinese scholar, said that the era of respecting Confucius was over and the time of approving Confucius had passed. Now is the time for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In such an era, people naturally care about the view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the trend of their research. Modern Neo-Confucianism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Can they revive Confucianism? How and how do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play a role in the market economy today? As a country with mixed system, the obvious defects of China are the lack of high harmony between politic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operation mode, the failure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s satisfactorily, and the relatively large trading opportunities between power and money. In this syste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strict system to monitor the operation of power, so that the power holders can not gain money. And the Confucian "save nature, extinguish human desire" will play a certain role in curbing? These are also questions that people want to answer. Out of this consideration, the journal organized a group of manuscripts to comment on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hoping to arouse the full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also welcome the academic debat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巴哈伊研究中心
【分类号】:B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诗朗,彭国翔;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J];求是学刊;2002年06期
2 成中英;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J];文史哲;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智频;解心释神:从现代新儒家看庄子的功夫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杨必仪;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彭启福;;走向本体与方法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印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宋志明;略论儒家解释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蔡德贵;论多元融和型的儒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宋荣培;;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问题:与西方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能?[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2期
8 郭沂;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杜];;全球化视角下的儒家现代性转型[J];东方论坛;2010年04期
10 谢树放;;试论宋明理学之“天人合一”仁学生态伦理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沂;;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2 郭沂;;当代儒学范式——一个初步的儒学改革方案[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C];2007年
3 方朝晖;;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9年
4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苏凤格;明末清初法律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陆自荣;和谐合理性[D];上海大学;2006年
9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海啸;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金枝;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精神[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赵守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0年
3 李晓虹;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寇玉芳;论儒家思想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再生[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陈敏;“内圣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历史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林霞;普世伦理的当代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党辉;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D];河南大学;2003年
8 丁显有;“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之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探索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黄勇军;外在断裂与内在延续[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永;;论儒家人学终极关怀思想的当代价值[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李宪堂;刘占虎;;论儒学与专制有必然的联系——与蒋国保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1年06期
3 张铮;;试论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4 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5 任剑涛;;复调儒学:从古典儒学到现代性儒学的复杂演进[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武立波;;牟宗三心学的根本困境[J];学理论;2011年18期
7 陈学凯;;汉代儒学的关注与局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三萍;;略论张君劢的科学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许苏民;;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10 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徐克谦;;儒学基本原理与当代民主政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来平;;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7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治国;;两种“孝”观念:儒学的与基督教的[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欧阳觉吾;;缅怀儒学正宗—朱文公[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喻中;心性儒学:规范中国人生活的彼岸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李彩娴;儒学:中国人立根的学问[N];北京日报;2009年
3 本报实习生 胡子轩;当代儒学的转折与开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记者 黄一峰;“百年儒学”研讨:文化资源充实内涵[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5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中研院 李明辉;传统儒学的另一种展开:学院儒学[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今日信息报;2007年
9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韩东育;儒学仿佛日本人身上的衣服[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徐冰;儒学名家“落马”为何引发激烈辩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2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祝良文;初唐宫廷诗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贺万里;鹤鸣九皋[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6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萍萍;黄文焕《陶诗析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晓洲;论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4年
2 杨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D];河海大学;2004年
3 王赛艳;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小玲;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儒学现状与命运的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运磊;《论语》“和”辨及“和谐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黄玉环;中国古代法医学发展史及相关文献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8 步蕾英;《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5年
9 崔荣;试论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9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7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