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为中国学术谋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9-01-04 06:56
【摘要】:胡适从新文化的倡导者投入国学运动,志于谋求中国学术的解放。他以再造中华文明为目的,将国学纳入建设新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国学是研究中国过去一切文化的学问,提出整理国故,赋予国学以新的内容,改变了以治经为主,以小学为途径,以读经为普及活动的国粹学局面,从而推动了国学向现代学术方向的发展。胡适在20世纪40年代后不再谈国学,而谈文史研究。他认为这是关于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学术中存在的若干疑难的狭小的问题,采用传统考据方法的细密的考证。新中国建立后,文史研究代替了国学、古籍整理代替了整理国故。评价胡适对国学运动的贡献及其文史考证的成就,有助于我们对国学性质的认识,亦有助于对当前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的理性思考。
[Abstract]:Hu Shi, from the advocates of new cultur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sought the liber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With the aim of reconstruc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he brought the Chinese culture into a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viliz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e cultures of China in the past.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orting out the national heritage and endowing it with a new content. It has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learning, in whic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lassics is the main way, the primary school as the way and the reading of the classics as a popular activity.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modern academic direction. Hu Shi did not talk about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the 1940s, but abou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 considers this to be a narrow and difficult ques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a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place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replaced the colla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 The evaluation of Hu Shi's contribution 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extual research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re helpfu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re-emergence of the current upsurge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道彬;《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卢毅;;钱玄同与近代语言文字改革[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郭良夫;;词项层次与义项层次[J];辞书研究;1988年05期

4 李继锋;分合之际:二十年代初省宪运动的背景分析[J];民国档案;1996年03期

5 盛菊,刘佰合;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思想之比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曼娜;略论传统行为方式在近代的转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梁世和;北学与燕赵文化[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8 肖雄;;近代“学术独立”观念辨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刘小新;论20世纪中国文论主体性思想的形成与演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马育良;;《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铭德;;试探莫斯科与孙中山北上的关系[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4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6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8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晓芳;论吴均诗歌及吴均体[D];湘潭大学;2003年

5 李江辉;论章太炎的汉晋学术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付清海;论光复会特点及其对资产阶级革命党演变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5年

7 王代莉;吴雁南先生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泓泉;用国粹激动种性[D];苏州大学;2005年

9 苏晓威;仲长统《昌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安树彬;晚清朴学流变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立岩;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范文瑚;《玩偶之家》在中国——兼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黄平权;略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J];中州学刊;1980年02期

4 刘朝骏;艺术中的拙与巧[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5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6 王建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与实用主义“实践标准”的原则区别[J];哲学研究;1980年06期

7 赵清阁;再创造过程即研究过程——改编《红楼梦》剧本的体会[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董如龙;一九七九年关于胡适研究的情况[J];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9 罗竹风;回忆往事,悼念沈志远同志[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10 徐源;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诞生、转化的初步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铃木义昭;;《改造》“现代支那号”与中国现代诗人——以闻一多的《春光》为中心[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3 黄耀X;;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其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周兰珍;潘洪林;;论瞿秋白的科技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温公颐;;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8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陈克守;;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比较[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10 马全智;;二十世纪《墨经》逻辑研究概观[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丽霞;访胡适故居[N];安徽日报;2000年

2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译;我如何领悟中国的近、现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0年

3 刘凌;唐德刚的“口述历史”[N];中国保险报;2000年

4 张全之;独特的w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王泉根;谈谈人名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欧阳祯人;学术界推出郭店楚简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7 韩石山;徐志摩的硕士论文[N];甘肃日报;2000年

8 刘以焕;情痴诗僧吴宓[N];黑龙江日报;2000年

9 ;对红学专家的访谈[N];河南日报;2000年

10 牧惠;也许是盗版?[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纲;孙悟空形象文化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7 江心力;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家安;胡适文献整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明建;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谷艳丽;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海波;最后的觉悟:闻一多诗学价值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袁红涛;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平;论周作人的个性主义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爱军;语言的困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崔新梅;少年意气总非非 几堪损益论为道[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99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99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4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