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brand valu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culture and economics and taking the Chinese Wushu br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whe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popular, in the face of the emphasis on brand effec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situation that Chinese Wushu is in a dilemma under the sports brand,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rand is point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ympic Games and Chinese Wushu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nique brand effect of Chinese Wushu will add a beautiful scenery to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o find the largest development spa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分类号】:G8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02期
2 王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俊奇;;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王岗;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君子文化的新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王俊奇;;从武术入奥失利引发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7年02期
5 魏彪;赵岷;;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再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婷;浙江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勾玉华;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江俊世;试论明代武术繁荣的社会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世雁,曲跃厚;论过程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2005年07期
4 王岗,张大志;欲望,竞技体育的“无间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08期
5 刘占鲁,苏长来;武术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J];体育学刊;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江;“武术外交”的一页——记中国武术代表团首次访问美国[J];中华武术;2002年06期
2 陆草;;大巧若拙[J];搏击;2004年07期
3 王俊璞;;村冈久平被誉为和平使者 为中日武术交流作贡献[J];中华武术;2005年12期
4 徐其成;;中国武术在日本[J];辽宁体育科技;1982年05期
5 曾乃梁;广岛阵前洒汗水——记备战亚运会的中国武术集训队[J];中华武术;1994年10期
6 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00年01期
8 姚向颖;谈武术如何走向奥运[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9 刘占鲁,苏长来;从游戏论的角度看中国武术的奥运历程[J];体育学刊;2004年01期
10 杨银波;;武者眼中的中国武术之困[J];少林与太极;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宝强;;中国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市场营销学诠释[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王震;韩丽云;张东洋;;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段位制度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王柏利;王岗;;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唐韶军;;试论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申国卿;;文化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李永;;中国武术文化推广的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汪如锋;周之华;赵萍;申德义;;中国武术奥运之旅的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王家忠;;浅论中国武术文化思想的现代流变[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王三;马燕萍;;和谐社会与中国武术在农村发展服务体系建设[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林志刚;周士菊;;关于开发2008奥运武术旅游资源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岗;奥林匹克背景下的中国武术教育价值[N];中国体育报;2008年
2 华亿;沉睡的中国功夫[N];华夏时报;2010年
3 记者 崔毅;中国武术要借资本之力[N];财经时报;2001年
4 商报记者 郑洁;体校涉足功夫产业探索发展新模式[N];北京商报;2010年
5 刘潇潇;文化内涵助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N];工人日报;2007年
6 驻约旦使馆武官处 马晓明;中国武术约旦成时尚[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中国武术如果进入奥运会项目如何设置[N];中华新闻报;2001年
8 刘易源;中国武术产业应对WTO[N];市场报;2002年
9 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机械专业大三学生 张泗斌;将中国武术引进青岛校园[N];青岛日报;2010年
10 曾凡华;中国武术打“市场套路”[N];中国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丁丽萍;吴越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刘祖辉;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俊峰;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9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10 田学建;人学视野中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佳斌;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包磊;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焰钢;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光亮;推动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彭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嬗变及其评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盛杰;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对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张瑾;中国武术博物馆观众参观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刘会宾;新中国武术发展部分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马宁(Emmanuel Dablemont);从中西文化的视角论中国武术传播[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0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40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