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6 14:06
【摘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近年来学术界对王阳明教化哲学思想的各项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研究、儒学研究聚焦的前沿问题。 本文分析了王阳明教化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并详细阐述了王阳明教化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论内涵,包括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这些都是王阳明教化哲学思想的精髓。本文还指出其教化哲学思想在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价值。王阳明的教化哲学思想有助于整个社会兴利除弊、开放淳厚风气,使政府各级官员自省自律、真正树立为人民群众真诚服务的意识;它还可以将社会风气从拜金主义转变到道德至上的轨道上来,可以用来抵御当代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可以克制人的私欲,匡正人心。本文将阳明的教化哲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视角分析其教化哲学思想的内涵、地位和特征,并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现状研究其教化哲学思想的价值、找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力。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fever of Chinese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front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tudies, and Confucianism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front-lin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expounds in detail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Wang Yangming's enlightened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cluding Wang Yangming's theory that there is no matter outside the heart, that conscience and knowledge are combined with action. These are the essence of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it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ral culture.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helpful to the whole society to do beneficial things, to remove the malpractice, to open up the atmosphere of honesty and kindness, to make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self-examine and self-discipline, and to truly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people in good faith. It can also change the social atmosphere from money worship to moral supremacy, which can be used to resist the unhealthy tendencies exist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restrain people's selfish desires, and to correct people's hearts. This article takes Yangming's enlightened philosophy though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its connotation,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philosophical angle, and studies the value of the enlightened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ind out the effective path of China's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us to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impetus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丽娜;;王阳明良知的意蕴厘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诸焕灿;;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解放作用[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04期

3 石昌渝;;王阳明心学与通俗小说的崛起[J];文学遗产;2007年02期

4 何静;;论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扬弃和超越[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5 何静;;论王阳明对程颢心学的继承和发展[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04期

6 史继忠;;千古龙岗漫有名[J];当代贵州;2011年13期

7 华建新;;王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田光辉;王阳明心学讨论会综述[J];孔子研究;1988年03期

9 田春园;余代洪;;浅论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8年06期

10 何浩X;;略论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否定[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2 朱承;;王畿哲学的政治向度[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小梅;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N];贵州日报;2011年

2 景海峰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教化:理解中国哲学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鲍希福;三教本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嵘;从明体到适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世凯;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波;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骥;对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范军娣;王阳明的心身之学[D];西北大学;2010年

5 武剑;王阳明诗歌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滕羽鑫;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D];云南大学;2010年

8 薛婷;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艳洁;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教学意蕴[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陈淑华;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5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435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