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

发布时间:2019-05-30 08:48
【摘要】:名物为有客体可指,关涉古代自然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其名称亦皆为我国古代实有或见诸典籍记载的客体名词。名物学是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中国古代名物学是以语音与语义关系的探讨而发轫的,名物学在魏晋以降多学科加入的形势下,语言学方法依然为其基础。名物研究是国学中的重题,历来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当代中国古代名物学研究的沉寂同中华崔嵬丰美的名物文化以及历代成果辈出的名物研究盛况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似为学界首篇关于中国古代名物学学科特点及其研究领域与方法之论。
[Abstract]:Names are objects that can be referred to, related to ancient natural and social life in all fields, and their names are also the object nouns recorded in ancient Chinese ancient books. Nominology is a subject that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famous objects, synony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e and reality, the evolution of object origin and its cultural meaning. The study of nominology in ancient China began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netics and semantic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joining in many disciplines, linguistic methods are still the basis. The study of famous objects is a key topic in Chinese studies, which has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Chinese scholars. The silence of the study of famous things in ancient China is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rich and beautiful culture of Cui Wei in China an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dynasties in the study of famous objects. This paper seems to be the first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fields and methods of ancient Chinese nominology.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选题项目(国"署"字020150368)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红梅,程志兵;《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赵中方;声训与先秦名学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环海,王仁法;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班吉庆;刘宝楠《论语正义》征引《说文解字》略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韩伟;试论桂香复《说文解字义证》及其六书研究特点[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4 李亚明;陆王训诂学理论的词汇语义观[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钟明立;段玉裁转注理论试析[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7 朱华飞,肖群峰;刘熙“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在语源学上的价值之研究述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8 宋继华;李国玉;王宁;郑振峰;;《说文解字》中描述性知识的知识表示建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赵铮;《说文》“同意”说评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海利;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问题[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6 陈建初;《释名》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朝虹;《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峰;义素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2 黄琼;研究《庄子》中名物词“恪彼肹D];湘潭大学;2007年

3 朱敏卓;几组汉字形音义中的中国传统生命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哲;祭祀文化与《说文解字·示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祖文;《说文解字》引群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兴奇;《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孙阳;《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燕;《尔雅》动物专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郑进;焦循《孟子正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杜秀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英杰;白、伯、百、魄、柏、舶、皤同源说略[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天睦,姚道中;美国的语言教学法——兼谈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4期

2 伊扬;法国的主要辞书[J];辞书研究;1980年02期

3 耳其;“语文词典有没有阶级性问题“座谈记要[J];辞书研究;1980年03期

4 李大忠;词典学论文索引(二)[J];辞书研究;1980年04期

5 张世禄;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王宗炎;;对《国外语言学》的几点希望[J];当代语言学;1980年01期

7 宁梁;;日本的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试题(摘介)[J];当代语言学;1980年01期

8 余小明;《语言教学与语言学论文摘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04期

9 杨守忠;“用外语思维”及其它——外语教学原则刍见[J];现代外语;1981年03期

10 张以群;语言、文化和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尔钢;;辞典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2 金宁;;日语文化语言学举隅[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李新力;任创业;;语言学的研究需要数理统计知识[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任远;;七十年代以来北京语言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法之发展[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曹剑芬;;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前言[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后记[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10 岑运强;;论言语的语言学[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北京)毛志成;文化批评,切忌不伦不类[N];重庆日报;2000年

3 樊善国: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模糊语言 难得糊涂[N];光明日报;2000年

4 唐作藩;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N];光明日报;2000年

5 ;商务启动《赵元任全集》工程[N];光明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杨耕耘 见习记者 韩晓玲;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二次高峰[N];湖北日报;2000年

7 乔磊 邬秀基;小留学生在美国[N];华东旅游报;2000年

8 王东;德语中英语词汇越来越多[N];经济参考报;2000年

9 L&H公司高级副总裁及亚太区总裁 胡国辉博士;自然语言技术支持新一代语音上网[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龚琳;翻译也有科学体系[N];科学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佑林;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昝飞;聋生汉字加工中语音编码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钱琴珍;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来;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李勇;[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3 冯显琼;从语言学的角度试论英语语篇小品词的汉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许开丽;翻译的本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刘宏利;从词语模糊到句子模糊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郭艳玲;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摘要的体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唐迎欣;大江健三郎:“边缘”的反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世利;颜之推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宋以丰;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肖翠云;仿拟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88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488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