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2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3 陈立柱;;两种视野下的炎帝研究与其给出的启示[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4 王寒曦;;试论王国维的文学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唐盼盼;;浅析中诗英译中美的流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任蜜林;;回顾与反思——《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述略[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1期
7 高强,田延峰;试论清末“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刘和文;论张潮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10 武少民;闫玉环;;朱维铮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2 王法周;;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2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6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俊群;论蔡元培的自由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宦盛奎;公民观念的传统与宪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刘强;《韩诗外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邱东玎;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晓林;东晋玄言诗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甄金辉;李Xh对颜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桃坊;;科学的考据与从新的批判——郭沫若对国学运动的贡献[J];郭沫若学刊;2008年01期
2 谢桃坊;;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J];云梦学刊;2009年01期
3 刘国强;;传统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多重面相分析[J];学术界;2009年01期
4 陈文新;;为晚清以降的国学思潮立此存照——写在《国学档案》前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5 王庆;;如何理性地思考“国学”[J];学术界;2011年06期
6 刘丹忱;;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7 柳建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途径探析:一个比较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8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9 林炎志;;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10 孙占国;;关于“国学热”的断想[J];红旗文稿;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绛;;从“中学”到“国学”——兼论国学的现代性[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2 葛志毅;;序:“国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旭东;;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认同之关系:几个概念的辨析[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顾智明;;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品质——兼论航天精神的重要特征[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杨学;;在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4 林存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万万不能化“神奇”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记者 张微;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任国征;台湾的国学学术机构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刘尊明;国学研究的现代化趋势[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洪波;清华国学尝试“体制特区”办院模式[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整理 戴金波 邓梦军;国学=中国古典学[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4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6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8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9 陈静;当代文学中的新疆经验与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郭军;近代国学教育之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华;国内外学校德育目标趋同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慧;初中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沈奕;国学公园建设初探[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姜宝莲;我国蒙古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开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0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4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