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梁启超批评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01:02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批评文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梁启超被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生学术涉猎范围甚广,其在文学方面也可谓成就斐然,文论著述众多。梁启超文学批评文体在语言、结构、风格、思维模式等多方面都独具特色,本文将主要归纳总结梁启超文学批评文体的特点,并从外来文化、传统国学及其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探析。最后,文章回归现实,总结梁启超文学批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学价值,论述其之于中国传统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意义,从方法论阐释他所具有的文体学价值,其次,还有梁氏批评文体对我们当代文论写作所带来的启示。 本文共分三章: 本文引言部分首先明确阐释了“文体”及“批评文体”的概念,其次论述了学界针对梁启超文论的研究现状,包含研究成果及不足,最后说明了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梁启超文论文本在梁启超文论研究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当代文论写作的启示。 第一章,将梁启超文学批评文体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体裁的开放、多样性;其次,饱含情感的文体风格;第三,语言上言文合一,半文半白,广泛使用俚语、俗语、外国新词、新语法;第四,,思维模式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 第二章,探析梁启超文学批评文体特点形成的缘由。从其政治功利性的文学思想、西学及日本文化的影响、传统国学根基等三个方面着手,对梁氏批评文体的影响着手,分别论述了影响梁启超批评文体特色形成的因素。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梁启超批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学价值。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论述梁启超批评文体的文备众体、中体西用与诗性加逻辑;其次,从中国古典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角度,论述梁启超批评文体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第三,回归的现实,讨论梁启超批评文体融贯中西的写作方式对我们当代文论写作的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 批评文体 特征 缘由 文体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批评文体概念的界定7-8
  • 二、选题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8-11
  • 第一章 梁启超批评文体的特征11-22
  • 一、体裁开放多样 报章体、演讲体、讲义体等新文体的使用11-13
  • 二、文体风格 “笔锋常带感情”13-15
  • 三、语言选择 文言俚语相结合,半文半白及国外新名词的引进15-17
  • 四、诗性加逻辑,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交融17-22
  • 第二章 梁启超批评文体特色形成缘由的探析22-29
  • 一、政治功利性的文学思想对梁启超批评文体的影响22-24
  • 二、日本及西学对梁启超批评文体的影响24-26
  • 三、梁启超批评文体中的传统印迹26-29
  • 第三章 梁启超批评文体的文体学价值29-35
  • 一、梁启超批评文体的方法论意义29-30
  • 二、梁氏批评文体敲开了中国批评文体向现代转型的大门30-32
  • 三、梁启超批评文体对当代文论写作的启示32-35
  • 结语35-36
  • 致谢36-37
  • 参考文献37-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中;;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2 蒋志刚;;日本启蒙主义文学对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潘凯雄;演绎型文体在文学批评中的规范显现——文学批评文体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5期

4 郭绍虞;;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5 王群;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的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松之;试论梁启超与报章文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李小兰;;批评史构建中的批评文体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建中;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建中,阎霞;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曹亚明;;从“新文体”到“白话文”——论梁启超与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J];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批评文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69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e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