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庚款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再适应

发布时间:2017-03-26 11:14

  本文关键词:庚款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再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对于“民国大师”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他们以深厚的学养与独特的气质被众多国人津津乐道,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当中诸如胡适、梅贻琦、冯友兰、赵元任、梁思成等知名学者都是美国庚子赔款留学项目的受益者。庚子赔款留学是美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教育项目,该项目留学生在归国后如何适应国内环境,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聚焦庚款留美归国人士,基于跨文化理论视角,探究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职业历程,从而阐述留学经历与他们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庚款留美教育计划的成败得失,以澄清清历史,纠正误读,引发思考。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组的十三位院士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要来源于十三位院士的自传、口述史料、其他传记等相关历史文献,采用主题法与文本分析法进行梳理归类,从科研、教育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归国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职业生涯的起伏动荡,并借助跨文化适应和文化共融理论进一步阐释。这些民国大师可谓凤毛麟角的顶尖人才,研究他们的历史角色与命运,对于改善中国的人才环境与机制,增进中美教育交流,具有适时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研究发现,这十三位庚款留美知识分子在归国适应过程中体现出共融的身份特征,以此作为归国适应策略,并在总体上经历了初期顺利后期不适的归国适应过程。共融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学者,他们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路都明显受到美国教育经历的影响,但他们能用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思想,并试图把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本土问题;其次,作为教育管理者,他们选择性地将美国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入中国,目的是为了尽快实现中国教育的独立自主;最后,作为政府顾问,他们因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而效力于政府机构,但也受到西方知识分子身份职业化原则的熏陶,进而有意识地和政治保持距离,成为没有权力的参政人。研究还发现,这种共融性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前提性,他们的国学教育基础,留学经历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影响了该特质的形成。 此外,本文发现,庚款留学生的共融性通过以下方式对他们归国再适应的结果产生影响。当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归国留学生持肯定态度时,文化混杂性能够被归国留学生转化为一种正能量,进而激励他们不断创新。此时,他们展现出一种积极的适应的状态。当外界环境改变为消极批判时,共融特质就成为处于权力弱势的留学生的劣质资本。疲于保全性命的他们,三缄其口,无力发声,在疑惑和否定自我中的情绪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性,无法影响中国的发展。因此本文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培养知识分子进而改变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发展这一政策实现是有一定风险性的,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归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再适应中的切实表现。
【关键词】:美国庚款留学项目 归国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共融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5
【目录】:
  • Acknowledgments3-4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List of Figures10-11
  • List of Tables11-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3
  • 1.1 Background13-18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18
  • 1.3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18-19
  • 1.4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1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21-2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3-34
  • 2.1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23-27
  • 2.1.1 Cultural shock and the U-curve23-24
  • 2.1.2 Reentry shock24-25
  • 2.1.3 Coping strategies and adjustment variables25-27
  • 2.2 Hybridity27-31
  • 2.2.1 Origins and definitions28-29
  • 2.2.2 Hybridity and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29-31
  • 2.3 Contribution and Image of ABISP Beneficiaries31-33
  • 2.4 Conclusion33-34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34-39
  • 3.1 Study Approach34-35
  • 3.2 Sample Selection and Data Collection35-36
  • 3.3 Description of Participants36-39
  • Chapter Four Findings39-65
  • 4.1 Education Attainm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39-45
  • 4.1.1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39-42
  • 4.1.2 Further study in America42-45
  • 4.2 Professional Roles as Scholars45-54
  • 4.2.1 Quick elites46-47
  • 4.2.2 Transmitters of New knowledge47-49
  • 4.2.3 Critical thinkers49-54
  • 4.3 Professional Roles as Administrators54-58
  • 4.4 Roles as Government Advisors58-65
  • 4.4.1 Activities before 194959-60
  • 4.4.2 Activities after 194960-65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65-73
  • 5.1 Re-adaptation in Career Life65-69
  • 5.1.1 Intercultural identity65-67
  • 5.1.2 Functional fitness67-69
  • 5.2 Hybridity and Re-adaptation69-71
  • 5.3 Formation of Hybridity Identity71-73
  • Chapter Six Concluding Thoughts73-76
  • 6.1 Conclusion of the Study73-74
  • 6.2 Policy Implications74-75
  • 6.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75-76
  • Works Cited76-84
  • Appendix84-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2 徐玲;;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述评[J];江汉考古;2010年03期

3 查晓英;;“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J];考古;201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庚款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再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68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