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诗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1-03-08 05:29
马一浮的思想有两个重心,一为六艺论,一为诗学思想,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艺论代表着马一浮完整而系统的学术观,这一思想主要由三个命题构成,即“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互相统摄”马之标举六艺论,主张据六艺判教、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其目的在借佛家判教之法,应对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大势,以坚守重博通重价值的中国学术传统。 复性书院是马一浮六艺论思想的教育实践。复性书院缘起于马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强烈不满;其宗旨为综贯经术、讲明义理,确立六艺之教和复性之旨;其体制则独立于现行学制之外,采用佛教丛林制度,主张政治和经济独立,不为学生规定资格出路。围绕书院的宗旨和体制,马一浮和熊十力发生了激烈论争,熊主张建“国立文哲学院”,使传统儒学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作转化;马主张建“复性书院”,以传统儒学教育弥补现代学校教育之不足。而根据各自办学的经历,马一浮和梁漱溟却得出了完全一致的反思意见,二人都主张必须去除现代学校教育方式,否则儒学教育将成为知识之传授、口头之空谈,从而变得毫无意义。复性书院的创办,为传统儒学教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意见。 功夫论是马一浮...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马一浮研究小史
第一章 六艺论的理论建构——马一浮的学术观
一 六艺
二 六艺论
三 判教与分科: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
第二章 六艺论的教育实践——马一浮的复性书院
一 缘起:从教育部到复性书院
二 宗旨:综贯经术、讲明义理
三 体制:独立于现行学制之外
四 论争:马一浮与熊十力
五 反思:马一浮与梁漱溟
第三章 六艺论的致力之方——马一浮的功夫论
一 性修不二
二 主敬、穷理、博文与笃行
三 余论
第四章 诗以感为体——马一浮的诗歌本体论
一 基本架构
二 史与玄
三 感
四 理论意义
第五章 诗教主仁——马一浮的诗教观
一 温柔敦厚
二 诗教主仁
三 突破
第六章 以诗说法——马一浮的诗歌创作取向
一 去习复性
二 理事双融
三 心忧天下
四 气类之孤
结语
附录 不开宗派不为师——钱钟书和马一浮的学术态度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与文化判教论[J]. 许宁. 中国哲学史. 2004(04)
[2]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J]. 刘梦溪. 文艺研究. 2003(06)
[3]二十世纪中国诗学史小言[J]. 胡晓明. 社会科学家. 2003(03)
[4]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J].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02(06)
本文编号:307049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马一浮研究小史
第一章 六艺论的理论建构——马一浮的学术观
一 六艺
二 六艺论
三 判教与分科: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
第二章 六艺论的教育实践——马一浮的复性书院
一 缘起:从教育部到复性书院
二 宗旨:综贯经术、讲明义理
三 体制:独立于现行学制之外
四 论争:马一浮与熊十力
五 反思:马一浮与梁漱溟
第三章 六艺论的致力之方——马一浮的功夫论
一 性修不二
二 主敬、穷理、博文与笃行
三 余论
第四章 诗以感为体——马一浮的诗歌本体论
一 基本架构
二 史与玄
三 感
四 理论意义
第五章 诗教主仁——马一浮的诗教观
一 温柔敦厚
二 诗教主仁
三 突破
第六章 以诗说法——马一浮的诗歌创作取向
一 去习复性
二 理事双融
三 心忧天下
四 气类之孤
结语
附录 不开宗派不为师——钱钟书和马一浮的学术态度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与文化判教论[J]. 许宁. 中国哲学史. 2004(04)
[2]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J]. 刘梦溪. 文艺研究. 2003(06)
[3]二十世纪中国诗学史小言[J]. 胡晓明. 社会科学家. 2003(03)
[4]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J].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02(06)
本文编号:3070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07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