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学视野下民国时期正史出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20:44
正史是史部群书中历代累撰而成的官方史书,自古即是王朝更迭、历史演变的文献见证,贯穿其中的各朝正统意志和民族情绪使之成为传统史学中官方性质的代表。进入二十世纪,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之时,作为古史主体的正史依旧未淡出学界的视野。自“新史学”对正史进行重新估判,到整理国故运动时期对史料的科学整理,曳至多元史料取向和史学流派展开对正史的讨论和研究,正史成为现代史学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各大出版机构纷纷相继推出正史,兴起一股“正史热”,这一时期的正史出版在其文本生产过程中回应着现代史学转型与发展的学术意义上的需求。本文基于史学转型与正史出版二者的钩连,以新的跨学科视角窥视民国时期正史整理与出版的概貌。本文第一章探讨了民国时期正史的出版如何在现代史学转型与发展中成为史学意义上的需要,正史在史学研究和讨论中的价值迁移。第二章讨论了民国时期的正史出版如何在版本校勘、知识整理和文本形态上投射着现代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回应着这种需要。第三章着重描述了商业的运作如何实现和满足现代史学对正史的需要。民国时期正史的出版不仅是史学遗产的保留和完善,也是治史方法的创新与...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史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1.1.2 民国时期“正史热”出版现象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现代史学”概念
1.3.2 “正史”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相关现代史学研究
1.4.2 相关正史出版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2 现代史学转型与发展对正史出版的需求
2.1 传统史学中的正史价值
2.1.1 正史的汇刻源流
2.1.2 正史的传统意义
2.2 “新史学”思潮的破旧立新
2.2.1 扬弃中破旧:旧史的批判与继承
2.2.2 尝试性立新:新体史书的编纂
2.3 整理国故运动与多元史料观之争
2.3.1 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2.3.2 多元史料观之争
2.4 现代史学流派的历史研究需要
2.4.1 实证主义史学:历史考据需要
2.4.2 相对主义史学:历史解释需要
3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需要的文本回应
3.1 版本校勘的求真
3.1.1 底本选定
3.1.2 校勘考证
3.2 知识整理的科学
3.2.1 校雠之实践启发
3.2.2 补编之拾遗补阙
3.2.3 索引之科学编制
3.2.4 印制之技术实践
3.3 文本形态的致用
3.3.1 于学界而精益求精
3.3.2 于社会而美观便利
3.4 史家学者的介评
3.4.1 史家的参与
3.4.2 学者的评价
4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需要的商业满足
4.1 市场预期的前瞻性
4.1.1 经学退位和史学重归
4.1.2 受众下沉和价格优势
4.2 商业手法的立体化
4.2.1 预约在版、声势浩大
4.2.2 样张对比、样书发行
4.2.3 报刊评论、名家题辞
4.3 社会效应的催化
4.3.1 新图书馆运动
4.3.2 版权诉讼事件
5 结语: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学科衍进的推动
5.1 史学遗产的保留与完善
5.2 治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总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新史学视野下的篆刻学——《印学史》与《中国篆刻史述略》比较研究[J]. 洪权. 中国书法. 2011(07)
[2]20世纪史家与《二十六史》的整理[J]. 郑善庆. 沧桑. 2010(08)
[3]王伯祥与《二十五史》及《二十五史补编》[J]. 李雅.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01)
[4]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J]. 瞿林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5]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J]. 桑兵. 史学月刊. 2007(11)
[6]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0(04)
[7]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J]. 韩文宁. 民国春秋. 2000(02)
[8]试论《二十五史人名索引》[J]. 王福近. 图书馆界. 1985(02)
博士论文
[1]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 刘俐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胡适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D]. 郭艳飞.安徽大学 2014
[2]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D]. 单凤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 梁洁.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2772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史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1.1.2 民国时期“正史热”出版现象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现代史学”概念
1.3.2 “正史”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相关现代史学研究
1.4.2 相关正史出版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2 现代史学转型与发展对正史出版的需求
2.1 传统史学中的正史价值
2.1.1 正史的汇刻源流
2.1.2 正史的传统意义
2.2 “新史学”思潮的破旧立新
2.2.1 扬弃中破旧:旧史的批判与继承
2.2.2 尝试性立新:新体史书的编纂
2.3 整理国故运动与多元史料观之争
2.3.1 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2.3.2 多元史料观之争
2.4 现代史学流派的历史研究需要
2.4.1 实证主义史学:历史考据需要
2.4.2 相对主义史学:历史解释需要
3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需要的文本回应
3.1 版本校勘的求真
3.1.1 底本选定
3.1.2 校勘考证
3.2 知识整理的科学
3.2.1 校雠之实践启发
3.2.2 补编之拾遗补阙
3.2.3 索引之科学编制
3.2.4 印制之技术实践
3.3 文本形态的致用
3.3.1 于学界而精益求精
3.3.2 于社会而美观便利
3.4 史家学者的介评
3.4.1 史家的参与
3.4.2 学者的评价
4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需要的商业满足
4.1 市场预期的前瞻性
4.1.1 经学退位和史学重归
4.1.2 受众下沉和价格优势
4.2 商业手法的立体化
4.2.1 预约在版、声势浩大
4.2.2 样张对比、样书发行
4.2.3 报刊评论、名家题辞
4.3 社会效应的催化
4.3.1 新图书馆运动
4.3.2 版权诉讼事件
5 结语:民国时期正史出版对现代史学学科衍进的推动
5.1 史学遗产的保留与完善
5.2 治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正史出版总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新史学视野下的篆刻学——《印学史》与《中国篆刻史述略》比较研究[J]. 洪权. 中国书法. 2011(07)
[2]20世纪史家与《二十六史》的整理[J]. 郑善庆. 沧桑. 2010(08)
[3]王伯祥与《二十五史》及《二十五史补编》[J]. 李雅.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01)
[4]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J]. 瞿林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5]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J]. 桑兵. 史学月刊. 2007(11)
[6]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0(04)
[7]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J]. 韩文宁. 民国春秋. 2000(02)
[8]试论《二十五史人名索引》[J]. 王福近. 图书馆界. 1985(02)
博士论文
[1]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 刘俐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胡适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D]. 郭艳飞.安徽大学 2014
[2]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D]. 单凤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 梁洁.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2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8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