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际泰《诗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1 06:23
明代经学与科举的密切联系,促进了明代举业经学的迅速发展。举业经学既受八股时文的影响,又反映出明代经学的发展趋势。明末,八股时文衰颓,经学研究“空疏”。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变革现状,他们通过文社选文变革时文,亦通过八股文这个杠杆去撬动明末经学“空疏”之风。本文拟通过对陈际泰《诗经》学的个案研究,提供在八股科举影响下明代举业经学的个案形态。第一章首先介绍陈际泰的生平。陈际泰是明末的八股文大家,他大半生都在科场奔走,又长期参与文社选文。正是这种特殊的科举和时文背景,使其以举业经学的进路研《诗》。其次概述《诗经读》的成书体例。《诗经读》是由陈际泰的心得、笔记辑成,集中体现了陈际泰的《诗经》学观点。该书不录《诗经》原文,且由4篇“总论”和131篇分述组成;无考据,并基本不涉及训诂。第二章主要根据《诗经读》4篇“总论”,梳理陈际泰的《诗经》学内容。首先陈际泰以经学的视角,对《诗经》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其一,他赞成“删诗说”,认为“诗三百”是孔子删去十分之九的《风》诗的结果。其二,他认识到《雅》《颂》本质上也是《风》诗。且“六经皆史”,《诗经》也是明道的史。其三,他在继承中创新了前人“风雅正变”的观点。他...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际泰生平及《诗经读》成书体例
第一节 陈际泰生平
第二节 《诗经读》成书及体例
第二章 陈际泰《诗经》学的内容
第一节 陈际泰《诗经》学总说
一、孔子删“风”诗
二、“六经皆史”
三、风雅正变
第二节 陈际泰《诗经》学“国风”辨析
一、“风”的定义及作用
二、《国风》采诗说
三、《国风》“二南”
四、其它观点
第三节 陈际泰《诗经》学“二雅”诠释
一、二雅的划分
二、“二雅”的次序
三、《小雅》内容
四、《大雅》内容
五、《风》《雅》升降
第四节 陈际泰《诗经》学“三颂”诠释
一、《周颂》诠释
二、《鲁颂》诠释
三、《商颂》诠释
第三章 科举视域下陈际泰的研《诗》特色
第一节 明代科举中的八股文规范
一、形成期:洪武至弘治年间
二、极盛期:正德至嘉靖年间
三、变革期:隆庆至万历年间
四、衰颓期:泰昌至崇祯年间
第二节 以时文法的研《诗》特色
一、迎合举试的体例编排
二、论《诗》以古文为时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四库全书总目》对举业文献的著录[J]. 王玉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2]“六经皆史”的近现代误读[J]. 刘雄伟.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2)
[3]删《诗》说及其意图阐释——兼论走出删《诗》说的困惑[J]. 谢炳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4]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5]从《五经正义》到《五经大全》──关于唐、明二代经学统一的比较[J]. 秦学颀. 孔子研究. 2002(01)
博士论文
[1]明初经学研究[D]. 甄洪永.山东大学 2009
[2]明代经学的发展[D]. 郭素红.山东大学 2008
[3]复社研究[D]. 王恩俊.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 黄明光.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艾南英研究[D]. 陈玮.山东大学 2012
[2]明末江右四家文章理论及对欧学接受研究[D]. 吴凡林.江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69668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际泰生平及《诗经读》成书体例
第一节 陈际泰生平
第二节 《诗经读》成书及体例
第二章 陈际泰《诗经》学的内容
第一节 陈际泰《诗经》学总说
一、孔子删“风”诗
二、“六经皆史”
三、风雅正变
第二节 陈际泰《诗经》学“国风”辨析
一、“风”的定义及作用
二、《国风》采诗说
三、《国风》“二南”
四、其它观点
第三节 陈际泰《诗经》学“二雅”诠释
一、二雅的划分
二、“二雅”的次序
三、《小雅》内容
四、《大雅》内容
五、《风》《雅》升降
第四节 陈际泰《诗经》学“三颂”诠释
一、《周颂》诠释
二、《鲁颂》诠释
三、《商颂》诠释
第三章 科举视域下陈际泰的研《诗》特色
第一节 明代科举中的八股文规范
一、形成期:洪武至弘治年间
二、极盛期:正德至嘉靖年间
三、变革期:隆庆至万历年间
四、衰颓期:泰昌至崇祯年间
第二节 以时文法的研《诗》特色
一、迎合举试的体例编排
二、论《诗》以古文为时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四库全书总目》对举业文献的著录[J]. 王玉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2]“六经皆史”的近现代误读[J]. 刘雄伟.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2)
[3]删《诗》说及其意图阐释——兼论走出删《诗》说的困惑[J]. 谢炳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4]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5]从《五经正义》到《五经大全》──关于唐、明二代经学统一的比较[J]. 秦学颀. 孔子研究. 2002(01)
博士论文
[1]明初经学研究[D]. 甄洪永.山东大学 2009
[2]明代经学的发展[D]. 郭素红.山东大学 2008
[3]复社研究[D]. 王恩俊.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 黄明光.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艾南英研究[D]. 陈玮.山东大学 2012
[2]明末江右四家文章理论及对欧学接受研究[D]. 吴凡林.江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69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6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