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0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中国实际,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实践;二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方面的研究以及本文可以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等重要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为接下来的论文展开奠定基础。从第三部分开始,本文正式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原因。原因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写,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契合了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一个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身高度的革命性以及科学性解决了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难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点与相通性,这使得它在中国的发展更加自然畅通;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因而二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第...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3 国内研究
        1.3.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
        1.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性和契合点研究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缺失和不足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阐释
    2.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及其特征
        2.2.1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外部关系性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含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原因
    3.1 历史的选择
        3.1.1 中西方文化都不能适应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
        3.1.2 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难题
    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
        3.2.1 唯物主义观
        3.2.2 辩证思维
        3.2.3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3.2.4 民本的价值取向
        3.2.5 崇高的社会理想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重需要
        3.3.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3.2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进程
    4.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4.1.1 陈独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
        4.1.2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传播
        4.1.3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4.1.4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
    4.2 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与发展
        4.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与发展
        4.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与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训经验分析
    5.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足
        5.1.1 混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
        5.1.2 机械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
    5.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经验
        5.2.1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5.2.2 以科学的精神与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 当今时代如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6.1 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方面的对话
        6.1.1 加强“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
        6.1.2 加强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
    6.2 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对话
        6.2.1 价值观的相融合
        6.2.2 思维方式的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474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74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