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2 23:56
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毛诗)的流衍、性质、作用和影响》分三节,第一节《(毛诗)的流衍和性质》围绕唐代的《毛诗》论述了《毛诗》称谓与经学阐释的关系,唐代流行带经学阐释的《毛诗》,《毛诗正义》与《毛诗诂训传》的分合流传,以及在教育科举中所体现的经学性质等问题。第二节《<毛诗>在唐代教育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唐代经学教育的体制特征,《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在明经科、进士科考试中的体现和作用等问题。第三节《<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代统治阶层的影响》主要论述皇室以及朝廷官员等所构成的主流社会在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会政治、日常生活等方面所受《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影响问题。本章主要研究《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在唐代主流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二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人诗学观》分三节,第一节《<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代诗人》从教育科举背景、从政与日常生活、诗歌创作等方面论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代诗人的影响。第二节《<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白居易的诗学观》主要从诗学价值观、诗歌的政教作用观念和诗的讽谕观念等方面论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毛诗》的流衍、性质、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毛诗》的流衍和性质
第二节 《毛诗》在唐代教育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代统治阶层的影响
第二章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人诗学观
第一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代诗人
第二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白居易的诗学观
第三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人“雅丽”诗学观
第三章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代诗歌创作
第一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第二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李益诗歌的影响
第三节 论《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生成唐诗意象的特征
第四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影响唐诗的价值
结语
附录:《全唐诗》中所用《毛诗》篇名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颖达对《诗经》创作艺术的理论总结[J]. 李建国. 贵州文史丛刊. 2004(04)
[2]《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J]. 白长虹. 南京社会科学. 2004(06)
[3]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 姚爱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J]. 郭树芹.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1)
[5]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J]. 袁行霈. 文学评论. 2004(01)
[6]《毛诗正义》串讲的体式与方法[J]. 白长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7]20世纪《毛诗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王顺贵. 东疆学刊. 2003(03)
[8]试论《毛诗正义》之“文势”说[J]. 蒋方,张忠智. 北方论丛. 2003(04)
[9]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J].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先秦至唐初《诗经》文本阅读的历史演化[J]. 蒋方,张忠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本文编号:3565139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毛诗》的流衍、性质、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毛诗》的流衍和性质
第二节 《毛诗》在唐代教育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代统治阶层的影响
第二章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人诗学观
第一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代诗人
第二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白居易的诗学观
第三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人“雅丽”诗学观
第三章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代诗歌创作
第一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第二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李益诗歌的影响
第三节 论《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生成唐诗意象的特征
第四节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影响唐诗的价值
结语
附录:《全唐诗》中所用《毛诗》篇名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颖达对《诗经》创作艺术的理论总结[J]. 李建国. 贵州文史丛刊. 2004(04)
[2]《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J]. 白长虹. 南京社会科学. 2004(06)
[3]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 姚爱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J]. 郭树芹.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1)
[5]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J]. 袁行霈. 文学评论. 2004(01)
[6]《毛诗正义》串讲的体式与方法[J]. 白长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7]20世纪《毛诗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王顺贵. 东疆学刊. 2003(03)
[8]试论《毛诗正义》之“文势”说[J]. 蒋方,张忠智. 北方论丛. 2003(04)
[9]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J].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先秦至唐初《诗经》文本阅读的历史演化[J]. 蒋方,张忠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本文编号:3565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56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