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论吴宓的道德济世思想

发布时间:2017-05-13 06:07

  本文关键词:论吴宓的道德济世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挽救中国危亡的种种努力的一再失败,促使人们关注中国落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派以民主和科学相标尚,传统文化备受其诘难,而传统道德首当其冲。吴宓自幼濡染于儒家学说,复又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主张融会新旧,贯通中西,珍视包括儒家伦理在内的人类道德文明,认为它可以弥补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缺失。他希望以道德拯救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本文尝试对吴宓有关方面的思考作一概要梳理,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首先分析吴宓道德济世思想的理论来源。吴宓生长于古秦之地,家学渊源,饱读诗书,成年之后又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这就奠定了其思想的基底。留学美国期间,他师从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白璧德,服膺于其道德学说,渐次坚定了融会中西、道德济世的信念。 二、探讨吴宓如何反思现代性,以期矫正新文化派的偏失。本部分主要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吴宓认为文学应内含道德的力量,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而不应过分标尚浪漫的感情主义;吴宓并不反对现代化的新文化,但强调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问题,处理好如何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问题。对于传统,他主张推陈出新,层层递嬗而为新,而不能简单地弃旧图新,破旧立新;对于西方文化,他主张在全面研究、审慎选择的基础之上加以引进,而不能不加甄别地盲目引进。总之,在现代化过程中,要保留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以保持我们的民族性;要引进西方优秀的文明,吸取西人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训,以求少走或不走弯路。 三、吴宓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反思。针对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吴宓提倡道德的人生观。批判五四新文化派对现代性的片面理解,肯定传统道德文明的永恒价值。 吴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他的见解是深邃的、引人深思的。他对时代潮流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对文明的新旧、东西问题有着理性而全面的理解。他积极肯定道德的无以替代性,深刻反思现代社会失范问题,倡导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许多重要的人生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他的思想启示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盲目地学习西方,不能丢失可贵的民族特性。要善于借鉴东西文化中的道德文明资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扬善弃恶、趋利避害。 吴宓的思想曲高和寡,应者无多,其人生际遇亦显悲凉。个中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就其主观原因而言,概因其过于理想化的道德追求脱离了社会实际,以致其苦心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难免失之玄虚。虽然如此,但吴宓始终关注人类永恒的至善追求,其思想主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关键词】:吴宓 道德 传统 现代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14
  • 一 中西合璧的学术积淀14-22
  • (一) 撷英于中国传统文化14-16
  • 1 家学家风的潜移默化14-15
  • 2 孕育于人文教育中的道德理想15-16
  • 3 上下求索救国方案16
  • (二) 服膺于新人文主义16-22
  • 1 一多融合,善恶二元17-19
  • 2 新人文主义对现代社会危机的批判19-20
  • 3 倡"人事之律",抑"物质之律"20-22
  • 二 反思现代性:关于文化批判的批判22-44
  • (一) 坚持文以载道23-29
  • 1 文学的表现形式24-25
  • 2 文学的思想内容25-27
  • 3 文学的价值及功用27-29
  • (二) 理性审视文化的新旧中西问题29-44
  • 1 无分新旧 惟道是求29-37
  • 2 无分东西 惟善是取37-44
  • 三 对"人"的现代化的反思44-50
  • (一) 道德人生观确立的必要性44-46
  • 1 剔除科学主义之流弊44-45
  • 2 补救自然主义之缺失45-46
  • (二) 道德人生观的实践方法46-50
  • 余论50-53
  • 1 历久弥新的深刻思想50-51
  • 2 理想至上的孤独跋涉51-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0
  • 后记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石屹;汤琴;;从一首散文诗看吴宓的为“诗”与为“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段启明;;试说吴宓先生论“三国”[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蒋骁飞;;以笨服人[J];学习博览;2011年09期

4 ;作家手迹欣赏[J];快乐阅读;2011年19期

5 汪修荣;;民国教授往事(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6 江仙;;从留美预备学校到蕴藏国魂的“大学” 难以复制的神话:清华国学院[J];文史参考;2011年08期

7 周庆安;谢志浩;;书声灯影里的大师气韵[J];国学;2011年07期

8 ;名家寄语[J];快乐阅读;2011年19期

9 ;声音[J];文史参考;2011年12期

10 柴文华;杨辉;;论“学衡派”的理论倾向[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姬可周;;吴宓与“文教中华”[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

本文编号:361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61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