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践诉求

发布时间:2019-12-04 01:27
【摘要】:和谐教学是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具有人本性与主体性、全面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独特性、协调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在实践层面上,和谐教学以人的整体、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遵循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顺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营造安全自由的和谐课堂和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锦华;校本在职教育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2期

2 张艳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构的方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4期

3 曲中林;激活校本培训的教育实践性课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4期

4 蒋海燕,邹晓东;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的若干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1期

5 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8期

6 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34期

7 包晓峰,韩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2期

8 闵亨锋;用“公司制”形式展开“实践导向”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9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2006·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葛秋萍;;知识资本化市场准入的技术转移跃迁机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吴易风;;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炜;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陈则孚;知识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杨庆媛;中国城镇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贺朝霞;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邹铁力;中国共产党的私营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华芬;师生网络沟通现状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育真;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代丽;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合理性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陆美玉;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志坚;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8 黄一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谢卫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业昌;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2 方永祥;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3 吴式颖;;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J];江苏教育;1981年03期

4 周业昌;;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何国华;热爱儿童的伟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江西教育;1982年04期

6 赵启厚;苏联学术界讨论成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7 Э.莫诺斯宗,靖国;共产主义教育原则[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9期

8 约翰·瑟夫;宋学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J];外国教育研究;1982年03期

9 商继宗;;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几点理解——兼与赵敏政同志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0 段炼;;裴斯泰洛齐[J];小学教学研究;198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芹;戴振龙;;在改革中求发展 在探索中求创新[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王云升;;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造就一代合格人才[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沈天民;;超级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A];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1年

4 陈鼎常;;规范开发行为,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楠;;论环境法的价值理念[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1年

6 朱大奎;施晓冬;陈鹏;傅光翮;王柳柱;郭伟;;深圳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罗国煜;;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地质灾害优势面研究观点和方法[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8 姜建军;;地质环境与城市生态建设[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伟光;丁中文;;浅议农业科技创新与道德建设[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10 常艳平;;发展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治理[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雪志;聚焦生态经济 研讨发展战略[N];江西日报;2000年

2 朱晖;全球化与后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记者 余坪;创造西部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0年

4 祖琴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校;人本化教育溯源[N];安徽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鲍东明;和谐发展 创新见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高丈;学习共同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记者 营幼峰 陶丽琴;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1年

8 廖文静;公德 社会文明的标尺[N];经济日报;2001年

9 记者 张东航;共谋汽车产业发展大计[N];吉林日报;2001年

10 李纪才;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N];农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3 胡琦;增长循环中的衰退与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4 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吕志轩;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虹;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李亚;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许传俊;论中学生教育交往活动的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艳萍;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

本文编号:2569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69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